青蟲月二 作品

第二百五十九章夫差排兵

    第二百五十九章夫差排兵

    吳王此時心裡十分滿意,夫差與他父子之間似乎還是比普通之人更心靈相通,而且還把理由說得如此充分,讓人沒有辦法反駁,也讓人聽不出半絲陰謀。

    吳王欲讓伯否當副帥,其實並非真的就是為了攻越之利,而是其內心始終懷著地宮之謀的芥蒂。

    而且此時夫差已順利成為太子,伯否雖然掌管宗室,卻並非不可替代,而其登位之機已經成熟,誰來主管宗室事務,其實已不太重要。

    可若吳王欲置伯否於死地,那麼他此時還沒有什麼跟得住腳的理由,畢竟伯否非比普通吳國官員,而是受自己封賜為大週上卿的國之棟樑。

    在朝堂之上,與伍子胥、孫武同樣見君不跪,有一席一椅之地的功臣。

    此時殺他,會讓人對吳王有一種鳥盡弓藏的感覺,吳王會從一個受人尊重的列國王候,變成一個心胸狹隘之人。

    而且夫差當位,伯否也是他親封的三位輔佐大臣,此時若有遇外,更讓人無中懷疑。

    可吳王一想到地宮之中那萬餘百姓之死,還有鬼谷王禪,心裡更是恐懼,更不想有人在他死後知道此事,而罵他是忘恩負義之人,讓他死而不得安寧,脊背被人戳指。

    但是一旦上了沙場,生死就各安天命,兩軍對壘一切僅憑天意。

    縱有竟外,也不會有人懷疑到他的頭上,況且此次攻越,若依鬼谷王禪卜算,該是吳王戰死沙場之機。

    若吳王都戰死了,也不會有人再追問一個太宰為何而死。

    而吳王與伯否都會帶著這個虎丘地宮的秘密而一起赴死,兩人也算有一個伴,對地宮之事用性命來負責到底。

    伍子胥與孫武兩人聽了,也是不動聲色,各懷心思。

    雖然他們不懂吳王真正的意圖,但也是能感覺得到吳王若要選伯否為副帥,並不需要如此周折。

    作為王上親征,原本若朝中無事,三位重臣都會跟隨,沒有人會拒絕。

    吳王只要親點伯否,於伯否而言,當也是一種榮幸。

    雖然伯否也是知了天命之人,可若還能得吳王器重,於臣子而言可是無尚榮光之事,斷然沒有拒絕之理。

    可吳王明讓夫差選帥,卻意指伯否,似乎是多此一舉。

    兩人雖然不懂吳王的目的為何,而夫差的分析也說得十分合理,可兩人知道吳王此中必有深意,而非無的放矢。

    而再看身邊的伯否,雖然保持著一慣面不改色的容顏,可三人交心多年,也知道伯否心裡的失落。

    吳王飲了一口,見四人都在各懷心思的看著他,知道大家都在猜測。

    這解疑惑,也是悠悠一笑道:“差兒,既然你已代為父選了副帥,此事已了不作另議。

    對於出兵之事,將帥為首,如此也算是有了妥善安排。

    可兵者國之大事,萬事皆應慎之又慎,不可輕率為之。

    你既已得孫將軍真傳,為父就再問你兩個關鍵問題,也一同與三位重臣共同商議。

    其一,兵事以將為首,以兵為本,無兵則無勢。

    你先前一直駐守吳越邊界,對吳國兵甲也有所瞭解,對越國兵甲多少也知,那麼此次徵越,依你之見,父王帶多少吳國兵甲為宜。

    其二,本王曾下國書,依國書所言,本王若要出兵該是兩月之後。

    依現在之時計算,卻是一月之後,本王才可履行國書所言,親征越國。

    可依孫將軍兵法言‘兵者詭道也’,所謂詭道,就是要讓對手不知你的動向,非依常理可推。

    這也是孫愛卿兵法上的精要所在,師出以律,兵出以奇。

    (師出以律卻並非孫子兵法,而是易理八卦之師卦的卦辭。)

    時勢之時,時能造勢,出兵時日的選擇可以先聲奪人,出奇不遇,達到萬兵所不能達之勢。

    差兒既為監國太子,你當統籌這為父考慮,為父何時出兵為宜?”

    吳王這兩個問題,其實心中早有主意,只是在此三位重臣面前,也想考考夫差。

    列國交兵,剛才是選帥,再加此後兩個問題,該是孫武兵法裡計謀篇的第三部分旨意。

    (第一部分是分析敵我雙方的各方面因素,權衡得失,計算勝率。第二部分是慎戰,也就是能不戰就不興兵,興兵必須有勝算,而且還要有不得不興的理由。第三部分就是組織,依對手的情形選帥排兵,擇日。)

    若夫差也能說得在理,到也不失為一種表現,在三位重臣面前,表現夫差有能力治理吳國,獨當一面,將來也能力抗越楚威脅。

    若是略有偏差,卻也可以通過孫武與伍子胥,還有伯否來糾正。

    這樣也算是給夫差長些見識經驗,正是一舉兩得之事。

    夫差聽聞之後,略喝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看起來也是胸有成竹。

    “回父王,我吳國兵甲,常徵駐守的共有十八萬鐵甲。

    此時是如此部署,吳越邊境已駐五萬,北邊邊境之內常駐二萬餘人,吳都城及附近常駐五萬,吳楚邊境常駐二萬,其餘四萬兵甲都駐守在吳國各縣郡城池。

    此時春耕,吳都百姓忙於生計,實不宜再徵兵源。

    而吳都及附近這五萬兵甲是我吳國最後的屏障,不可輕調。

    各縣郡城池的四萬兵甲,是為吳國縱深保證,若無這四萬兵甲,一旦任何邊境失守,敵國都可長驅直入,讓吳都陷入孤立無援之地。

    此次楚國陣兵邊境,無論其是否有意聯合越國攻我吳國,我吳國都不得不防。

    所以吳楚邊境的二萬兵甲也必須駐守。

    而北方宋國、鄭國、衛國等諸侯雖不足為懼。

    但齊、魯兩國卻國力強盛,卻一直與我吳國並不友好。

    (吳受晉扶持,可晉國與楚國一樣,在這些年都因內亂而顯出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