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蟲月二 作品

第一百零五章施了情意

    第一百零五章施了情意

    越都東北側三十里外,水繞橫山,卻座落著一座山峰,山中奇峰異石,林木森森,高聳入雲。

    這在越國東北,也算是一座奇峰,難得的山川景觀。

    此時山中雲霧寥寥,林木蒼翠,縱然是現在已然入冬,可卻依然不減綠意。

    只是山中春花夏雨秋菊冬雪卻也隨處可見,像一塊幕布,從蒼穹懸下,卻被染成四季之色。

    奇峰入雲,有如天柱,若是立於山巔,可觀東南之海,亦可俯覽整個越國國都。

    而且還可以看到三百里外的吳都,此山高寒,得四時兼顧,也是十分罕見。

    山腳之下江水濤濤,卻有如一條深色的油墨,彎彎曲曲,不見其動,不聞其聲,卻不阻其東流。

    這座奇峰名焉“忘歡峰”。

    山中鳥語交歡,猛獸成群,奇花異草密佈,山泉疊疊,水流潺潺,卻少有人居住。

    畢竟此山雖奇,卻難比平原之地,所以當地農民,少有來此,同時也怕入得此山,卻難有命出。

    在半山之坪,卻是小院深深,朝陽暮暮,十幾間茅屋橫亙在山中,與山中林木飛泉相映,成為山中一景。

    范蠡與施子坐在前院客堂之外,兩相觀望,四目對視,像凝固的雕塑一般。

    一個美貌如仙,一個俊朗如刻。

    “施子,為何不說話,難道你與我幾月不見,你我到生分了?”

    范蠡始終還是壓制不住內心的疑惑,主動問起。

    自伍子胥壽宴之後,他就回到越國。

    而施子留在吳都,幾月不見,像是隔了多年。

    在越都閒時,也有吳都的消息不時傳來,許多都跟施子有關,畢竟施子在吳都在富家公子圈裡,極受歡迎。

    可這些傳聞雖如秋後鴻雁,帶給范蠡的卻並非相思之情,反而若一條條帶著雨露的離愁,時而糾動著范蠡的心。

    范蠡原本也想過,以施子之貌,在吳都必定拋起一場追逐,可他還是相信施子對他的情義,只是此時面對,竟然心裡也有安穩了。

    “範將軍,何故有此一問?你與我只是相逢一場,無所謂生分與否。今日你帶越王來訪,而我也盡地主之誼,並無不妥,將軍又何必如此在意?”

    施子是第一次如此稱呼范蠡,讓范蠡十分意外,而且施子語氣十分清淡,有若這秋後的山氣,自帶寒意。

    范蠡自小就認識施子,算是看著施子長大,可對施子的情愫,也隨著年歲而增加。

    范蠡四十不惑之年,卻並未娶親,實也是難得,更何況此時已在越國貴為中將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究其原因,一是醉心於列國之爭,輔佐越王,欲成就萬古大業。

    另一原因就是施子,施子美貌,讓人難與忘懷,更不用說對其它女子有意了。

    而剛才施子的稱呼還是讓他心裡一寒,有如意之中的一股北方,讓范蠡有些寒憚。

    “聽聞施子在吳都與公子夫差十分交好,不知為何?

    難道是因為它是王侯之家,讓施子心有所屬?

    難道施子忘了這麼多年我們愉快相處的日子?”

    范蠡始終難越他心裡的不平,而且略帶著一點自私,如此三個責問,實有些失君子風範。

    可在面對施子如此冷淡之時,想來任何男子,也都會有范蠡此想。

    施子回首一笑,看了看范蠡著急的模樣,卻在笑意之中帶著一絲苦澀。

    “範將軍,你來越國這麼多年,自一個偏將奮發向上,而受前越王重用。

    如今于越國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而權重,世間男子,有多少能如將軍。

    只是歲月蹉跎,從來也饒不過誰,將軍你也不惑之年了。

    這些年你是否有覺得失去而不可追回之事?

    這些年你是否覺得執著而反失自然之心?

    這些年你是否覺得人生始終難與如人之心願,世間之事並沒有完滿?”

    施子並不直接回答范蠡的問話,而是同樣以三個反問拋給范蠡。

    范蠡一直胸有抱負,在越國如此成功,可是否又如願以償呢?

    若說以列國賢士來講,能封侯拜相,位極人臣,已是登入人生的頂峰,志得意滿之時。

    可施子之問,卻在於在登上如此高位之時,你是否會覺得仍有缺失。

    就像施子於范蠡。

    范蠡一時之間,卻也回答不上來。

    施子再次一笑道:“範將軍,你我之交,姻緣際會,隨緣而來,也隨緣而逝。

    範將軍有鴻鵠之志,施子自有蟻雀之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能相處,有若春光,若不能相處,有若冬寒。

    可四時依舊,不解人意,難道要怪這天地自然嗎?”

    施子所說的緣,或許是緣,或許是命,命有四時,誰也無法改變。

    “施子,若不是公子夫差入得施子之意,難道你會喜歡鬼谷王禪不成?

    想來我與鬼谷王禪相比,雖然無他那麼詭謀,卻也不輸他一分君子之風。”

    范蠡一直以利相謀,所以處處都以利來計。

    畢竟此時夫差公子還未必能成將來吳王,所以施子若選擇夫差,還遠非定數。

    可若說施子喜歡王禪,卻讓范蠡更是難與想通,所以才處處與王禪相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