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平侯 作品

第1638章 大野城的守將

    在去城中官衙的路上,鮑鉞士向趙雲做了簡要的彙報。

    趙雲對他們進行了口頭嘉獎,表示會優先補充兩部損失的兵力和裝備。

    鮑、徐聞言大喜。

    趙雲此行主要是招降織田長秀。

    他從沒打算把九州的土著趕盡殺絕。

    他的宿命之敵是忽必烈,是要荼毒大周大好河山的蒙軍。

    他需要佔領九州,使之成為自己穩固的根據地。若要穩固,就要處理好民族政策。

    而此時東瀛人和周人的關係很好。

    東瀛人,從上到下,都仰慕周人文化和生活方式。

    而周人也一副上國友邦的姿態,悠然自得地教化這個小弟。

    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趙雲只要給九州的百姓一些甜頭和恩惠,就不會引起來自底層的反對。

    由此,他制定了對九州“以漢治官,以夷治民”的策略。

    只是這種策略,他只是慢慢的操作,暫時還不便說出來。

    等到他的力量堅不可摧時,一切自然都會水到渠成。

    招降織田長秀,一方面自然是趙雲惜才,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通過招降,向九州釋放一個信息:趙雲不是東瀛人的敵人,而是領導東瀉人奔向有田有地新生活的救世主。

    在大野城官衙裡,趙雲先審問織田長秀的下屬,對此人的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後,將對方從牢中提了出來。

    自古招降,無外乎威逼和利誘兩條。

    當然,如果你有時間和耐心,可以用水磨的功夫,從交朋友做起,慢慢感化,也是可以的。

    但是趙雲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那個心思。

    織田長秀不投降,別的土著將領投降也是一樣的。

    無非是從武士階層中,找一個形象大使而已。

    沒有張屠戶,難道就吃帶毛豬?

    在東瀛的底層士卒中,村前涇和上井石久是兩個成功的案例。

    在趙雲的軍中,他們二人從一個屌絲俘虜,進入到統領五百人的營指揮使,已經成為了一面旗幟,具備示範性。

    而在有地位的武士中,還缺乏這樣的案例。

    如果能招降織田長秀。織田長秀的投誠就會影響一些武士的鬥志,左右他們的選擇。

    當然,若對方不識抬舉,殺了便殺了。

    織田長秀五花大綁地被押上來,看到坐在上首位的趙雲時,微微一愣,他沒料到所謂小倉軍的首腦是一個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