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平侯 作品

第1561章 艮山門外的流民

    餘杭門是西北角的一個城門,繞過之後就要向東走,來到臨安北面。

    離開了西湖,沿途所見都是一些低矮的土包和丘陵,上面種植的茶樹和桃樹,山花爛漫,香風撲鼻。

    三人催動馬速,眼見就到艮山門的時候,趙雲忽然聞到一股似曾相識的酸惡臭味。

    舉目看去,發現前方出現了大片的低矮草棚,堵塞在山丘和城牆之間,黑壓壓,看不到邊際。

    趙雲策馬來到近前,發現這裡又是一群流民。

    城北的土地上支起了無數草棚,內外聚集的都是面有菜色、衣衫不整的人們。“怎地臨安也有如此多的流民?”趙雲轉頭問宇文戰。

    “最近一個月,城外就陸陸續續出現了這些流民,聽口音都是是淮南路過來的。”

    趙雲怔怔地看著東一簇、西一堆的草棚,如蟻群黑壓壓,看不到頭,心裡翻騰起無法言喻的恐懼。

    難道蒙軍齊頭並進,也從淮南南下進攻大周了嗎?

    事實上,此時蒙古人的兵力都向襄樊集結,江淮一線只是處於僵持。

    所以,這些流民和郢州的倒不一樣。

    他們不是為了躲避戰火,而是真的是為了生計,南下求活。

    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國,百姓靠天吃飯,擺脫不掉對季節和天氣的依賴。

    一旦年份不好,政府沒有能力救災,就會出現大量流民。

    淮河以南,多山多雨多河流,幾乎每年夏天都有洪澇災害。

    周境的官員對於防災做的較好,都有平倉之類的應急糧食儲備。

    可是,處於蒙古人統治的江淮之間的百姓,則沒有這般幸運,每年都有洪災,每年都有流民。

    忽必烈佔據中原後,雖然聽從漢官建議,重視農桑。

    但是,下面的蒙古官員卻並不在意民生。

    豐年災年,對於他們沒有區別,絲毫不會影響對百姓的層層盤剝壓榨。

    為保證稅收穩定,蒙古人施行包稅制(稱為買撲)。

    承包商人以較低的數額在規定時間內,一次向蒙古人包繳稅款,然後再按較高數額向百姓徵收,從中賺取差價。

    今年入夏以來,淮南地區發生洪澇,顆粒無收。但是,承包商人依然逼著百姓繳納。

    天災人禍並行,蒙佔區的受災漢人百姓不得不南逃,從北方向南遷徙的流民數目自然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