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第384章 極盜者

    約1400克的大腦,成百上千億的細胞,各種電化學信號時刻傳遞,傳導方式和路線十分複雜,結構遠遠比我們最先進的芯片要複雜千萬倍。

    拇指大的腦幹位於人體大腦的深部,掌管著人體的心跳與呼吸,其內部密佈最重要的神經核團和傳導束,供應大腦血運的椎基底動脈也從此處經過。

    如此危險複雜的狹小區域,手術空間往往在分毫之間。

    而馮老的腫瘤呈複雜的樹根狀,盤根錯節,它們在這些核團之間和傳導束之間的夾縫中蜿蜒,有些與神經核團粘連,不分你我。

    其中腫瘤與迷走神經背核粘連最緊,手術刀稍有偏差,呼吸和心跳就會停止。

    馮教授的自主呼吸被麻醉藥抑制,呼吸機以20次分的頻率接管馮教授的呼吸,而心率在麻醉醫生的控制下,維持70次分左右。

    跟脊柱矯形手術不一樣,這種手術不能一直快車到底,楊平做一步停一步,提前吩咐器械護士準備下一步的器械,交代助手注意要點。

    顯微鏡下,各種結構被放大,顯得清晰又精細,激光刀精確地進行切開分離,微小的熱效應在切開的同時,將細小的血管皺縮止血,又不會損傷周圍組織。

    靈巧尖細的激光刀頭,比起刀片手術刀,對周圍組織不會造成壓迫,而且更加適合在狹小的空間操作。

    刀沿著後側正中溝切開,從頭部的延髓延伸到上頸椎的頸髓,蛛網膜被切開,軟膜被切開,嫩豆腐一樣灰白的腦組織,在激光刀的切割下,慢慢地縱行劈開。

    一點一點地深入,每一次重複的直線沒有任何偏離,始終路線重合,又與解剖間隙重合,這種在組織間隙中操作,是安全的保證。

    將無血操作進行到底,對組織的愛護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腫瘤露出一絲輪廓。

    楊平開始分離腫瘤,腫瘤與正常的組織交錯生長,沒有包膜,所有根本找不到界限。

    但是楊平卻可以找到他們相互滲透的邊界,在激光刀0.1毫米精度的分離下,馮教授的生命體徵暫時保持平穩,心電監護的波浪線呈現正常的曲線。

    “沒有使用熒光顯象?”約翰內森十分意外。

    這種手術為了確認腫瘤和正常組織的邊界,常規在術前給病人注射特殊的熒光顯像劑,然後在術中,將顯微鏡開啟熒光模式。

    術者可以清晰地區分熒光顯像的腫瘤與沒有熒光顯像的正常組織,然後在導航系統下進行精確切除。

    可惜,即使發展到這種地步,面對馮老這種腫瘤,成功率依然不足百分之一。

    “也沒有使用導航設備?”約翰內森無法理解。

    沒有這兩種技術的幫助,根本無法完成這個手術,別說獲得成功率。

    魔六神經外科的傅教授也大感詫異,在手術方案討論的時候,楊平並未提到這一點,大家以為這是常規的東西,無需提及,可是現在從手術視野看,沒有使用熒光顯象,也沒有使用導航設備,這是怎麼回事。

    這位從天壇醫院畢業的博士,導師是全國頂尖神經外科專家,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他也成為全國一流的神經外科專家。

    “我們沒有使用熒光顯像劑?”溫仁濤也發現,提醒。

    楊平邊操作邊回答:“不需要,顯微鏡下的熒光顯像會干擾我的判斷,導航雖然精準,但是以ct圖像為指引的,只是間接圖像,對我意義不大。”

    對楊平來說,他在系統空間無數例手術,無數次解剖研究,獲得真實的腫瘤解剖圖像,遠遠比熒光顯像和導航要精確。

    對於普通人,哪怕約翰內森這樣的頂尖專家,熒光顯像和導航是必需的,但是對於楊平,反而會成為累贅。

    微弱閃爍的熒光會影響手術中楊平的視覺判斷,會讓術中的解剖和他大腦的圖片進行對比時,出現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