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600章 朋友

    德國人對這個新技術充滿好奇,同時又充滿疑問。

    往往太超前的東西都要面臨這種困境,新技術的發展一般有迭代的過程,從萌芽到發展,再到成熟,一般是螺旋上升的過程。

    主導這個過程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或幾代人。

    所以任何新技術都有發展軌跡,但是這個新技術彷佛沒有合理的軌跡,突然就冒出來,而且直接就奔向臨床實驗。

    這讓在座的各位不免心裡打上很多問號。

    可是四十多個成功病例擺在面前,又找不到懷疑的理由。

    醫學不管如何發展,都是實踐性科學,實踐為王,實踐證明這個技術既安全,又有優異的效果。

    176度的嵴柱側彎在外固定架的牽引下,居然用三個月時間,逐漸恢復正常。

    羅尹德、蘭波、威廉幾位大老仔細分析截骨牽張的過程,發現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一個創新理論來支撐,從截骨分佈到外固定架的設計,整個技術架構十分精密成熟。

    這顯然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到的。

    “諸位,對尹裡扎洛夫理論應用於嵴柱矯形的研究,有多少了解?”

    威廉教授覺得至少自己印象中,沒有幾篇這樣的文章,即使研究最前沿的不過進入動物實驗,當然結果是失敗。

    鑑於技術的難度太高,尹利扎洛夫理論一直徘迴在四肢矯形,從未真正涉足嵴柱。

    作為概念技術,也沒有涉足。

    “即使號稱研究最超前的俄羅斯國家尹裡扎洛夫創傷修復與矯形科學重建中心,也沒有真正進入嵴柱,曾經有過動物實驗,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失敗,可以說連入門都沒有,其他研究團隊可想而知。”

    羅尹德教授實在想不出這種技術在嵴柱方面有什麼進展。

    蘭波教授捏捏眉心:“我也從未在論文上看到過相關突破,現在,它確擺在我們面前。”

    “馬庫斯,能說說技術的來源嗎?”

    羅尹德要追根朔源。

    馬庫斯還是搖頭:“奧古斯特先生說保密。”

    又是保密,今天叫我們來,難道就是看這個新技術的展示嗎?什麼都不告訴我們。

    很快,馬庫斯又補充:“不過可以告訴諸位,發明新技術的醫生是奧古斯特先生的導師。”

    導師?

    誰?

    究竟還有誰可以做奧古斯特的導師。

    雖然這夥傢伙總是埋汰奧古斯特,但是不得不承認,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嵴柱外科醫生。

    能夠做奧古斯特的導師,好像扳著手指也難以數出來。

    在座的威廉教授可以算,因為奧古斯特在他手底下完成培訓,至於法國和美國cd兩位前輩,也可以算,但是沒有聽說他們涉足嵴柱外固定架技術。

    那到底是誰?

    在座的大老蒐括腦海裡所有嵴柱外科大牛的名字,能夠做奧古斯特的導師,居然他們不知道,不認識,怎麼可能。

    大家都望著威廉教授,威廉教授咳嗽幾聲:“好了,不用看著我,我也一無所知,我們還是接著討論病例吧,這個傢伙究竟在搞什麼鬼,只有他回來我們才知道。”威廉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