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632章 吏額

    偶爾趙煦也會在電報中提到朝堂發生的事情,蘇油手裡拿到的情報,往往比汴京城外的官員們都要早。

    比如九月,朝廷就起了一次波瀾。

    事情是從官員任免權鬧起來的。

    根子還在元豐改制之上。

    元豐改制之後,天下所定吏額比改制前的舊額多了很多。

    這是但是蘇油給趙頊的建議,如今大宋和漢唐已經截然不同,管理細緻了很多,事務也多出了很多,與漢唐粗放的政權不下鄉,“太守縣令承包責任制”,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

    加上商業興盛,流動增加,因此官員比漢唐多,這是正常的。

    但是經過多年施政之後,朝廷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之前的設計還是過於粗放,有些部門官員偏多,有些部門官員又偏少,因此有必要做一次調整。

    這就涉及到定額的問題。

    公務員改革,這是真真正正的深水區。

    蘇轍有個手下叫白中孚,對蘇轍建議:“吏額其實並不難定。以前負責這個事情的部門叫流內銓,如今更名為了侍郎左選,是事務最繁重的部門。”

    “我們就拿這個部門來舉例,以前負責考銓的吏員只有十來人,如今多到了幾十人,這就是事務並沒有增加,而用吏數倍於以前。”

    “為什麼呢?因為元豐改制以前,國家沒有對官吏實施重法、重祿,吏員們貪圖賄賂,又不願意人多了分散收入,故而竭力辦事,勞而不避。”

    “今行重法,給重祿,賄賂比以前少了,吏員們也有固定收入了,因此都不忌部門加人,反而高興於少事。”

    “這就是吏額這些年來的本質變化。”

    “要定下來一個部門需要多少人,其實很簡單,舊法以各司的事務難易程度,一共分了七等,我們將之作為標準,繁重的工作算作一分,輕鬆的工作至一釐以下。”

    “我們只要取逐司兩個月的事務,做一個分析統計,所有事務的分數就能夠定下來,再積若干分為一人。如此一來,每個部門吏額多少之限,無所逃矣。”

    蘇轍認為這個建議很有價值,又加上自己的思路,就是目前並不裁撤一人,只需要等待吏員年滿轉出,或者身故,吏員超額的那些部門不做補充,等到及額而止就可以了。

    如此不顯山不露水,不過十年,超額的那些部門自然就消盡。

    應該說蘇轍這個主張是非常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於是這個建議上報到尚書省,當時就獲得通過。

    數月之後,諸司的統計工作完成,蘇轍又根據統計數據做成報告,以申三省。

    呂大防得書大喜,認為這必將是自己任上的大政績,特別重視,專門成立一個部門的來詳定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