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486章 遼陽

    不過現在兩國關係正是最良好的時候,牛溫舒對蘇油這送財童子的印象還是非常良好的。蘇油不但一力促成了兩國和議協定,還同意了傳授遼國天文、橋樑、水利、農耕技術。

    最終協議,遼國以一年歲幣五十萬貫,換取大宋十套千頃級農莊的配套設施和種子。

    僅此一項,就能夠給遼國增加十個高產出的農莊,一萬頃良田草場,理論上能夠給遼國增加百多萬石糧食,讓五十畝養一匹馬變成兩畝養一匹馬,還可以培養二十多萬匹戰馬!

    牛溫舒覺得,光憑這項協議,一個參知政事或者三司使已經穩穩地到手了。

    何況宋國還會派出工程指導小組,前往遼國指導興修水利。

    地方大致已經選了幾處,析津府、大定府、遼陽府。

    遼國的南京、中京、東京。

    首先被否決的就是析津府,即後世北京地區,那裡過於接近宋國邊境,容易被宋人掌握邊情。

    大定府即後世的赤峰地區,倒是也不錯,不過受地理限制較大,三面環山不說,那裡的部族也不習慣農耕。

    最終牛溫舒將地方選定在遼陽府,即後世的遼陽市。

    那裡是箕子舊封,武王克商後釋箕子之囚,去之朝鮮,因以封之。

    箕子“至則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帶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只不過那裡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一直是北方政權的核心地區,漢人、高句麗人、渤海人、契丹人,在那裡爭奪了上千年。

    契丹人興起之後,遼太祖在神冊三年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

    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礎上,修葺了遼陽故城,改為東平郡,設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而又稱鐵鳳城。

    遼天顯元年滅渤海國,改其國為東丹,就是“東部契丹”的意思。

    天顯三年,再改遼陽府為南京,遷東丹國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徙太子耶律倍居之。

    遼會同元年,改南京為東京,置遼陽府。設東京道,統轄四十州。這個最終版圖規劃,一直延續到現在。

    東京遼陽府作為東京道首府,轄遼陽、仙鄉、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歸仁、順化等九縣。

    這裡的人口主要是契丹族、渤海族、漢族,主要從事耕作。

    不過因為契丹壓迫嚴重,底層人民尤其是渤海人一直起義不斷。

    數十年前發生的那場渤海人大起義,遼朝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平息下來。

    之後一直就是叛亂和恢復交替進行,最終終於漸漸鞏固了統治。

    現在那裡才重新變成了“邊戶數十萬,耕墾過千里”的重要農業地區。

    不過民族矛盾,依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