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412章 新義之爭

    至於考試,只能從已定的,無疑義的那些內容中選取,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道奏章說白了還是理工“求同存異”,“實事求是”那一套,但是不能說蘇油的奏章有什麼毛病,完全站得住理,立得住腳。

    可問題是,如果要照蘇油這個搞法,大家都服氣的“博學才士”,都有哪些?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蘇油第一次將朝廷的博弈擺到了明面上來,而且推出瞭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集體討論,求同存異,明確分歧,擱置爭議,照顧多數意見。

    趙頊對此頗為猶豫,主要是他要顧忌王安石的面子。

    反倒是王安石上書,提出《尚書義》的問題相當嚴重,《周官義》也有很多地方不嚴謹,這是事實。

    他提出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就是先辦一份報紙,名叫《學報》,只攻學術,不涉政爭,大家都可以投稿,水平高的予以發表,啟發討論,最後趨同。

    王安石都認賬,趙頊就不好再堅持了,同意先開一個學報局,點了程顥為編修,先辦幾期《經義學報》再說。

    蘇油再次上書,陛下,安石相公這個法子好啊,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辦個《數學學報》、《理工學報》、《化學學報》、《醫學學報》、《農事學報》、《經濟學報》啊?

    嚇得趙頊趕緊按住,明潤我們別鬧好不好?這裡邊好些都是國家機密,先緩緩再說吧……

    戊辰,陳昭明上奏,汴京到陳留鐵路改造完畢,第一列火車已經上路,時速最高五十公里,實際運轉時速二十五公里,一次可以帶動十節車廂,運輸貨物五十噸。

    陳留到汴京城不過四十里,兩個小時就能一個來回,換成糧食一天能轉運一萬石。

    如果提速,還能多一倍。

    這個運力在大宋已經堪稱恐怖,但其實也不算是多麼的了不得,因為畢竟如今從東南轉運到陳留的糧食,平常年歲都高達四百萬石。

    像去年那種連續兩年大豐年,轉運發運加起來,更是高達千萬!

    但是鐵路在時間、人力、沿途參耗、官員貪汙上節省出來的財富,那就堪稱巨大了。

    想到要是洛陽到汴京的四百里建成之後,再加上陳昭明說過的調度站,這條路上其實可以同時跑很多列火車,趙頊心裡就美得慌。

    這個月,提舉商州胄案高士林抵達鄭州,提舉軍器監,同時主持鐵路修建大局。

    橋樑工程和涵洞工程研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中國的拱橋技術已經積累了上千年,著名的趙州橋,這個時期已經存在,橋樑跨度近八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