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166章 夏

    歐陽發搖頭道:“司馬學士不讓,他說要等陽城夏都遺址確認之後,再一併報上去。”

    “啥?”蘇油這回真的嚇著了,一把拉住歐陽發的胳膊:“你剛剛說啥?!”

    歐陽發得意地伸出食指朝上面指了一指:“還有一層。”

    蘇油兩腿發軟,幾乎使用連滾帶爬的姿勢爬上了尊經閣陡峭的第三層臺階。

    第三層上,存放的是很多玉器,石器,骨器,陶器,而大多數的陶器造型精美,還裝飾著美麗繁複的花紋和彩繪。

    一眼而知,這是一個新石器文化的遺存,蘇油覺得自己的喉嚨有些發乾:“你們……怎麼確定這就是夏朝的遺物?”

    歐陽發對蘇油的反應非常滿意,微笑道:“這批文物,不是我們發掘出來的。”

    “那怎麼來的?”

    “從歷史書上找尋出來的。”

    蘇油感覺頭部有些缺氧:“誰找出來的?”

    歐陽發覺得這個問題太小白:“當然是司馬學士。”

    “根據史書記載,夏禹受封於陽城,《帝王世紀》有記錄:‘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史記注》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

    “《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縣下,班固自注:‘夏禹國。’”

    “不過陽翟之名,經司馬學士考證,應在周襄王時期才出現,當時北方翟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

    “於此之前,其實應當叫夏邑、歷地、櫟邑、禹州!”

    “《水經注》雲:隅水東南流,經陵下,積為坡,坡方十里,曰鈞臺坡。”

    “鈞臺,亦名夏臺,《水經注》說得很詳細: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臺也。”

    “啟筮,就是啟王占卜的意思。水經注說那個地方就在鈞臺坡。”

    “經過司馬學士考證,陽,為嵩陽;翟,為野雉,櫟地,說明其地多櫟樹,臨近隅水。”

    “當年韓景候遷都此地的原因,就是來到這裡時見到野雉飛舞,在陽光下燦爛紛煌,情不自禁地讚歎‘陽哉翟也’。”

    “那條小河,司馬學士考證地圖,認為就應當是穎水的支流五渡河。”

    “受明潤的啟發,我們注意考查了那一帶的地方名稱,發現有一處山崗,名叫王城崗,周圍環境,完全符合這些歷史記載!”

    “當地居民在耕作的時候,經常發現一些形狀奇特的石磨盤、石磨棒、石鏟、石斧、陶壺等物,於是就把這些遠古的遺物搬回家中,充當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來墊豬圈、壘院牆……”

    “也是受明潤的指點,說是夏之始,或許在金屬工具出現之前,要留意石,骨,角,陶等製品,當地居民的發現,自然就引來了我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