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十八 作品

第33章 好奇

    朱慈烺看到了崇禎的不悅,嘖,這位爺就是一個急性子,

    ‘父皇,澳門西夷人說完後,兒臣問了問他們,他們本土大約是我朝山東一線的天氣,旱的時候多,雨水相對少些,而他們佔據的呂宋等地雨水很多,而福建路雨水也很充足,而我朝長江以北大部分都是同他們本土一樣的氣候,’

    朱慈烺剛說到這裡,崇禎忍不住了,

    “我兒以為那些田地雨水過多產量不高,如引入北方,則產量會大增,”

    崇禎話音有些顫抖了。

    他當然清楚,這十幾年來,大明中原天災不斷,但是第一位的就是大旱,而且是一年連著這一年的旱情,接連旱情造成的糧食緊缺直接摧毀了一切。

    如果這個番薯產量如此高,那大明最大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要知道如今大明北方的黍米等一畝也就是一石而已。

    那麼有了餘糧,還有多少人叛亂,流賊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兵員,大明的內亂很快就可以平息。

    這可是天大的喜訊,前提是這個番薯真的有那樣的產量。

    ‘父皇,兒臣以為值得一試,一旦成功,那就是一勞永逸的大事,如果不成,也不是什麼大事,兒臣之意當首先在我皇莊上引種,如果出了亂子,也不至於禍及百姓,’

    朱慈烺說的法子以為穩妥,崇禎不斷點頭,他本來晦暗的眼神裡透出了希翼之色。

    朱慈烺知道土豆和玉米已經在福建種植了一些時候了。

    但是產量不高。

    那是因為玉米要經過多代的繁殖等,才能孕育適應當地的品種,所以這個等不起。

    而土豆來說,它也需要高產品種,後世一畝產四五千斤平平常常。

    但平常的品種產近千斤也不是沒可能。

    到了康熙年間,土豆開始擴散到北方,結果就是滋養了大量人口。

    怎麼說呢,大明明明沒有清朝壓榨百姓那麼嚴苛,清朝初又是戰亂大量拋荒,又是貴族跑馬圈地,造成很多流民,但是沒有大的農民起義,全仗著土豆等外來作物的功效。

    大明這娃也是倒黴了到了極點,只要再存續幾十年就可以得到這個豐碩的果實,卻是讓滿清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朱慈烺要提前引爆這一切,給大明一個雄厚的根基。

    至於土豆的產量不高,後世點出了,福建就不是一個好的引入土豆種植的地點,土豆本來耐旱,但是怕雨水多,而最先也引入的廣東和福建偏偏就是雨水極多的地方,讓大明當時沒有發現這個戰略資源,真是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