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逆子 作品

第159章 儒家以其獨特的方式,踐行著超越教育本身的慈善精神。

 儘管儒家官員並不多,但他們此刻卻在無償為大秦歌頌功績。 

 觀察著那些儒學門生向群眾解釋國家的法規,面上已不再帶有輕蔑與嘲諷之情。贏騰臉上的不屑和嘲諷逐漸消退。 

 蒙毅解釋說:"這是荀夫子的選擇,儒家追求穩定,但也不願有過失。” 

 蒙毅對儒家並無好感,他覺得是儒家思想誤導了扶蘇的方向。而儒家的觀念與秦朝的統治哲學截然不同,```大秦注重以法治國,將法律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儒家學說傾向於道德教化,輕視法制。恢復舊有的等級制度,倡導分封。 

 這些與大秦國情格格不入。 

 "形勢所迫,荀夫子乃智者,想來九公子當年對儒家採取了些策略,才導致如今的局面。” 

 贏騰說完,不禁微笑。 

 他對儒家的直接貢獻或許有所保留,但不得不承認,儒家在教育領域確實獨步天下,展現出卓越的成效。 

 這一點,就連帝國的高官們也無法否認。 

 事實上,他們在教育上更傾向於儒家的參與,但這並非教授儒家經典,而是傳授大秦自創的教材,其中融合了百家思想的精華,強調忠誠與愛國教育。 

 這門課程教導人們學習先賢的成就,推崇英模,秉持以法制為基礎的治國原則,視法律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更是保護民眾的屏障。 

 人們要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同時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法律既維護個人利益,也維繫整個社會的和諧秩序,違法必究,執法公正。 

 在這個基礎上,儒家的教育理念在實踐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展現出慈善與公益的色彩。 

 荀子與儒家門徒秘密策劃了一場盛大的活動,以提升儒學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他們慷慨解囊,儒家商人傾盡財富,既用於地方建設,又支持那些陷入困苦的鄉村。 

 此刻,儒家弟子全員出動,連儒家的領袖伏念都親自披掛上陣,以師者的身份深入貧困區,設立學堂,以帝國和儒家的名義共同推動教育。 

 面對荀子的行動,贏耀並未橫加指責。 

 他認為,在帝國危難之際,儒家選擇中立並非惡意,反而體現了他們的明智和理性。 

 蕭何讚賞道:“荀子確實深謀遠慮,能在暗流湧動中堅守立場,實屬不易。” 

 曹正淳則指出,儘管情報顯示並非所有儒家弟子都支持六國的反秦運動,但荀子堅決打壓,不允許任何儒家弟子插手。 

 贏耀對此表示認同:“荀子的決斷力令人欽佩,關鍵時刻絕不拖泥帶水,他是儒家的瑰寶。” 

 蕭何笑道:“儒家的這次出手,無疑是下了重注,顯示了他們的決心。” 

 曹正淳則冷言道:“如果還不行動,恐怕機會就會錯過。” 

 各大學派如天宗道家、縱橫家、醫家、墨家和兵家,紛紛投入這場賭局,唯獨法家立場鮮明。 

 他們深知,只有在大秦這片土地上,學派才能繁榮,而在六國,生存空間微乎其微。 

 儘管兵家和道家有人支持六國,但這些並不能動搖整個學派的立場。 

 蕭何感嘆:“農家原本抱有美好的初衷,卻因權力鬥爭而走偏。” 

 贏耀贊同道:“農業乃國家根基,農家本應能在六國都受到尊重,關心民生。” 

 墨家雖受挫,卻仍選擇支持大秦,若是農家能有一位真正來自民間的領導者,局面或許會截然不同,農業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他對農家的關注並未達到優先級,一方面是因為齊國王室掌控著他們的發聲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有更長遠的考慮。 

 資源分配並非主要影響大秦帝國人口增長的核心要素。況且,農家內部已經分化為兩股勢力,分別由劉邦和陳勝、吳廣領導,面對藍玉大軍的攻勢,他們的命運尚不明朗。 

 楚地的起義軍共有四股勢力,其中兩股出自農家。 

 剩下的兩股分別是宋義的十萬人馬和項氏的百萬天軍,即便是合併了秦地的駐軍及部分中央軍力,也難以徹底征服。荀子洞察了時局,因此果斷押注於大秦的未來。 

 “他不僅下了重注,而且豪爽投入,正是這種決斷,才使得儒家在大秦的仁義旗幟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