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大膽 作品

第五百二十五章誘人金佛

    離開蘇州貨船在揚州往西,駛往汴京方向,往北是前往涿郡,也就是後來的北京。當然今天去不去,這是在遼國的控制範圍內。

    在梁川印象中北方會有一副世態炎涼顛沛流離的景象,與遼國的交界處戰事頻繁,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光景,據說北地的百姓活得十分滋潤,壓根就不想回歸大宋的懷抱,因為遼地的稅收比宋地更低,老百姓的生活壓力反而更小!

    真宗以後,遼國再也不是大宋的主要敵人。

    據說金國滅遼之時聯合北宋一起想把這個老對手給解決掉,當時大宋也派了一支軍隊過去,本以為王師所到之處,被契丹狗奴役了數百年的漢人會簞食壺漿夾道歡迎王師,沒想到大宋遇到了比金國還頑強的抵抗,最後搞得連一個城池也沒有打下來,堅定了金人打完遼國然後南下的信心!

    兩個人在船上逢船靠岸就去買當地的名吃名酒,包黑炭一開始還有些抹不開,後來吃得多喝得多了也就放開了手腳,兩個人相談甚歡,一個涉世未深的少年,幻想著仗劍天涯,還有一個是也曾想去看看這個世界,現在想抱得美人歸的青年,兩人相見恨晚。

    梁川借了包黑炭的邊城劍客來觀摩,看了幾頁便發現有些看不下去。

    金大俠的小說比他看的這些小白文強上不止千倍,後世的小說經過一代代的提煉改進,腦洞越來越大,風格也越來越清奇,自然是比早期的小說來得精彩。

    包黑炭本以為梁川不喜歡這種小說,一問之梁川說這水平太差,還給他講起了一個天龍八部的故事。這個故事恰好設定在北宋,可謂是相當有時代感,包黑炭聽得神往不已。

    兩個人不經意間說到了宋遼問題,黑炭這個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每年給遼國的歲幣稱之為國恥,大好男兒當提三尺吳鉤去收復河山,活脫脫的一副奮青之態。

    梁川看到包黑炭這個樣子,有些想起當年還在學校的自己,那時候的自己也是以為,這個世界不是白的,就一定是黑的,絕對沒有灰的。

    時代在變,人也會變。

    梁川只說了一句:太祖朝文臣武將如雲,精兵勵馬不計其數,太宗朝承其基業揮師北上換來了什麼結果?高梁河騎驢逃竄?這百年來每一仗所費國帑幾何?這些要換成歲幣能給多少年?

    包黑炭哪裡聽得進去,國之尊嚴勝於一切,屈膝求和就是賣國求榮,豈有這種道理?

    有些話題爭執是沒有用的,因為包黑炭認識不到戰爭的殘酷,更體會不到人命的珍貴。讀書人讀到極致都會有一種錯覺,我的軍隊只要是正義的那就是必勝的,戰爭只有這麼簡單。。

    他們卻沒辦法理解,花一點小錢能換平安,這反而是政治之道。這種事情可不是大部分政客都能做得來的,因為面子這個問題許多人拉不下來。更有甚者,史家的春秋筆法下,就是千秋的國賊!

    梁川只能說,包黑炭啊包黑炭你還年輕,等你經歷過官場政治以後希望你能真正地成長,變成那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包青天,為人民百姓造福!

    聖人也不是天生的,陽明先生不也曾經是一個貳逼青年!

    梁川重視包黑炭,包黑炭同樣對梁川充滿了驚奇與意外,雖然兩個的意見經常是相左的,但是彼此分享各自的見解都是心平氣和,從不會臉紅脖子粗。

    梁川人粗壯高大,但是心思卻極為細膩,見識與閱歷自己跟他比起來不值一提,甚至對於民族方針朝廷大政他也有很獨到的見解,說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毫不過分,許多見聞便是自己在書上也不曾聽過。

    這樣的一個人卻又十分隨和,不將自己的見識用來炫耀,更像是隨口說說的那種感覺。他要是也去考科舉應該也能上吧,包黑炭問了他的志向,他說找那位姑娘帶回家,考個屁的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