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那個坑 作品

第55章 繼續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1]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長子,母為文德皇后長孫氏。[1]

武德年間,作為皇孫,受封中山郡王。[2]丰姿岐嶷,仁孝純深。唐太宗即位,冊立皇太子,聰明仁愛。[3]唐太宗愛子有加,派陸德明、孔穎達、于志寧、杜正倫、魏徵悉心輔佐和教導。[4][5]身有足疾,不良於行。得知魏王李泰奪嫡之念,日益狂悖驕躁,不敬師長。[1]貞觀十六年(642年),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後,聯合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事情敗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廢為庶民,流放於黔州。[7][8]

李承乾去世後以國公之禮下葬。唐玄宗時期,其孫李適之成為宰相,追贈荊州大都督、恆山郡王,諡號為愍,遷葬於昭陵。[9]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2]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後,承乾親自為老師立碑。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10] 等承乾病癒後,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11] [12] 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公元632年(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八月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13]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14] 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面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至於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不過,唐太宗也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左庶子于志寧、[14] 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太子,平常應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每當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後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並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的隔閡更深了。

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後,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1]

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同年

四月庚辰,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