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章 宋朝3

 【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在趙譜的建議下還做了一件事: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最全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歷史作業評選[直播]》盡在[],域名[(.)]???@?@??

 ()?()

 先把殿前、侍衛二司中的驍勇者擢為上軍,然後再命地方藩鎮把精銳者選出送到開封。()?()

 一來削弱地方軍隊實力;()?()

 二來以驍勇者補缺中央禁軍的實力;()?()

 三則遣禁軍逐步換下原來戍守邊鎮的軍隊,打破各地藩鎮牙兵勢大的局面;

 這件事成功地北宋宋初的兵制變為強幹弱枝的狀態,以中央鎮天下四方。

 所以宋朝最強兵種就是禁兵,這也是為啥豹子頭林沖能名震綠林的原因。

 因為人家是實打實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其他不談武力值槓槓的】

 宋

 趙光義心中一動,豹子頭林沖?

 不知作戰能力如何?

 自先帝去後他想提拔新將領都找不出幾棵好苗子。

 不知道這林沖是否是他一朝人物?

 若是…趙光義頓了頓:先試著用用!

 【為了以防地方敷衍自己,趙匡胤選讓各地報上驍勇者名單,他要對其進行賞賜。

 當時連連征戰,大魚吃小魚的混戰下,小藩鎮養兵也很艱難,聞朝廷有賞即使藩鎮節度使不願,也擋不住牙兵奔赴更好的前程。

 趙匡胤有了驍勇者名單後,朝廷就依名單收兵,同時怕地方敷衍隱瞞,他還特意給地方藩鎮發了士卒兵樣:

 看到了吧!這1.8的身高,健碩肱二頭肌,腰板挺直,雙眼要炯炯有神,恩情,大家就按這樣的把人給我找出來上交國家。

 後期朝廷覺得每個藩鎮發士卒樣本太麻煩,於是找人刻了木頭送到地方上,我給他取名為:壯男海選!】

 天幕貼出一張明‘清秀女海選,宋初壯男海選’的滑稽圖樣,看得歷代君臣一頭霧水,宋太祖挑選全精兵很好笑嗎?

 養出驍勇善戰兵卒者多難知道嗎?

 後人真是奇怪,宋太祖此舉甚為高明,為何莫名其妙發笑?

 【趙匡胤這手幾乎將小藩鎮的精兵收了個乾淨,讓天下精兵盡出汴梁,至於大藩鎮將領如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他們都是自己人!

 於私他們是趙匡胤的十兄弟,即使不是也兼職朝廷禁軍將領,屬朝廷高層人員。

 精兵到達開封后,各地驍勇者分入各禁軍中,實際還是入石守信、韓令坤等人帳下】

 天幕補充了一句:【用開玩笑地講是大藩鎮的兵如數奉還,小藩鎮的兵三七分成】

 後人又發病了?語氣就得如此怪異?

 朱元璋擰眉道:“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國祚延續三百年文明,是有德之君於社稷亦是有功。”

 宋太祖不收兵,各地藩鎮只能放兵禍害百姓,你後人即使不喜宋太祖也當敬太祖之功,點評之間怎麼能如此輕浮?

 他惱火地錘了下案頭,不敢想像後人說他大明時,態度會變得何等惡劣?

 【同時為安天下軍務,防藩鎮割據再現,朝廷又將禁軍分為兩半,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戍守各地。

 如果開封外亂,那麼合京城禁軍壓制作亂禁軍。

 反之京城有變,那麼各地禁軍也能平亂京城。

 內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則,在京城、內外、路州之間和州縣之間相互牽制,簡單講就是:你想作亂沒那麼容易。

 你在縣城作亂州軍就能平亂,在州作亂領州禁軍合作平亂,想在京城作亂?

 呵呵,全國禁軍進京平亂刷軍功!】

 歷代君臣無奈:.又來了,後人你語言能不能肅穆點?

 好歹我們是你們祖宗吶!

 【各地驍勇者走後,剩下的地方部隊就是廂兵,他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地方安全,以及從事各種勞役,對戰主力不在他們身上。

 廂兵之下是各地壯丁或招募組成的鄉兵,屬非正規軍,可以把他理解為民兵。

 最後一種是蕃兵,主要是邊境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邊防軍】

 不等歷代有所反應,天幕就繼續講下去:

 【禁軍收攏後趙匡胤首次杯酒釋兵權開始上演。

 建隆二年趙匡胤在一次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諸高級將領飲酒,然後開始大宋軍政人事變動。

 變動過程很簡單,哥幾個先嘆天下基業不易,然後趙匡胤開始吐苦水:“咋辦哦!睡不著啊睡不著!”

 皇帝表示他睡不著,石守信等人於情於理也要問句:“咋回事啊?”

 有了關懷話,趙匡胤很自然地道出自己的苦惱:“朕的黃袍是由爾等披上,若那天爾等屬下想再次上演‘陳橋事變’怎麼辦?”

 最後怎麼辦的結果是不傷君臣和氣,趙匡胤讓三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鋒的女兒,同時又下嫁公主,

與高懷德和王審琦做了親家;

 不僅如此還他們鎮守大宋各州,通過政治聯姻和高官厚祿達到了宴會目的,把軍隊控制權底從藩鎮手中,成功轉移到朝廷手裡】

 漢

 劉啟一貫性地將群臣趕出殿外,自己帶著小劉徹坐在階上聽天幕講述,聽到趙匡胤的舉動,他轉頭問太子:“徹兒對此怎麼看?”

 小劉徹撐著自己胖鼓鼓的臉:“兒臣不喜宋太祖做法,雖達到收權目的但也給宋家江山留下危機。”

 杯酒釋兵權全了君臣情誼,但給後世兒孫留下太多隱患,如果遇上兒孫真氣能一掃沉痾還好,要是不能

 唉,至於君臣情誼,小劉徹胖乎乎的臉上做出老氣橫秋的表情:彭越等人與高祖共打天下時沒情誼嗎?

 怎麼沒有?他們之間還是刎頸之交,但高祖為漢家計還是提劍蕩平天下,否則哪裡還有他們父子倆在這觀天幕之事?

 聽到自家兒子一貫風格答案,劉啟側目提醒他:“想過他為何要行此脈脈手段嗎?”

 小劉徹臉蛋皺成一團,想了半晌才慢吞吞道:“他無法壓制武力噬主風俗?”

 不是不想更換功臣,而是因為殺不了?

 嗯,不錯,劉啟眸中閃過一絲滿意,面上卻又追問:“若你是宋太祖當如何?”

 “首先.”小劉徹慢吞吞地伸出手:“兒臣先要兩人:衛青和霍去病!”

 劉啟一巴掌拍在他頭上,冷哼:想得挺美!

 【軍權收攏後趙匡胤提拔了一批少壯派,然後開始軍事改革:

 1、縮小州郡轄區,除節度使駐紮以外的州郡全部劃歸中央管轄,至於知州和縣令等官員全由文官擔任,直接向朝廷奏事,跟你節度使沒任何關係;

 2.添置通判,相當於漢朝的刺史,現在的紀檢,但其主要作用還是分割知州的權力;

 3.在各路設轉運使,把各地的財賦除本地開支外全送到京師,把地方養兵的本錢給奪光,反正造反,不可能!

 4.禁軍每歲更變駐地,謂之‘番戍’,換成的同時將領不同行,不操行兵之符,沒有發號施令之權。

 這樣就使得軍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此一舉可以說完全杜絕了藩鎮武將做大問題,但舊弊去除迎來新弊,兵卒更換後兵力下降問題.】

 天幕解釋了一句:【但這不是太祖一朝的問題,而是後續繼任者累積沉痾造成,暫且不述。

 總之趙匡胤表示:自唐以來節度使人事、財政、軍事一把抓,把自己養得兵馬強壯想稱天子,大亂天下!

 如今我把權力給解肢了,縱使你再驍勇無常也蹦躂不起來】

 唐

 李隆基親自將天幕說的宋朝條陳列出,皺眉毛看向他的宰相姚崇:“元之如何看?”

 姚崇與宋璟互視一眼,才慢慢道:“後朝棄邊防防內政,國事與我大唐完全相反,但其改革之策我大唐可借鑑一二。”

 比如武將和文官之間可相互牽制,但是.他細看紙上宋朝之法,立馬看出此舉弊端:冗官!

 各司與各司之間相互防弊,官員互為牽制,雖能安穩朝廷權力,但容易出現重重流弊。

 姚崇疲憊地捏了捏眉心,總算知道為何宋朝三易回河不成,各部諸官相互牽制下能幹成事就奇怪了

 他們大唐走的是精簡朝廷路子,宋策不符大唐國情。

 對於他的想法,宋璟亦是贊同,他們本朝有安史之亂毀大唐根基,但並不代表大唐要放棄外擴選擇內縮。

 所以宋朝的路他們走不了,也不屑走之。

 李隆基點點頭,他不明白未來的自己為何昏招頻頻,但現在的他正處壯年,雄心壯志想要大幹一番。

 後人口中的‘開元盛世’由他們君臣打造,那現在大唐上下已有最高目標:

 不僅要再造盛世,還讓安史之亂變天寶盛世!

 【實際上杯酒釋兵權這招非常厲害,厲害的不是杯酒解權,而是趙匡胤在遵循慣例的情況下開啟改革:

 將軍解權行為是後周政策的延續,是符合五代以來禁軍高層的遷轉認知:

 給軍頭較好的待遇,當有戰時以臨時頭銜讓宿將領軍作戰,如石守信在太宗一朝就曾授崇信節度使,隨聖駕北征大遼。

 大戰之後宿將重回藩鎮長享特權,快活人生。

 如果沒有這先置條件做鋪墊,你趙匡胤讓我交軍權?

 我們就算是好友也不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你】

 武則天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否則手中無權那不就是任人魚肉?

 宋太祖借舊制講情誼,許厚利得到軍權,倒是好手段。

 【趙匡胤藉著杯酒釋兵權後改革軍事,不但沒有造成流血衝突,還沒有引起時人反感注意。

 軍事改革成功後,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才算完成大部分武將作亂的隱患】

 天幕感嘆:【很可惜他這招順勢而為無人繼承,宋朝皇帝沒一個得了他精髓,看宋朝的改革像過

家家樣你來我往,除了扯皮還是扯皮】

 正在扯皮的司馬光:.

 正在扯皮的王安石:.

 正在扯皮的蘇軾:

 正在扯皮的舊黨&新黨:你禮貌嗎後人!

 宋

 趙匡胤平復好心緒,告訴自己不慌,先聽天幕講述,借後人視角調整大宋船頭。

 他聽到自己改革軍政舉措,忍不住側目對趙普道:“當年天下帝王換十姓,世間兵戈不息蒼生塗炭,朕想要息天下之兵,向你要國家建長治久安之策。”

 他起身一步步地從御前走下,似乎在回憶著當時情形:“當時你說根治方法並不奇巧,其癥結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只要削藩鎮權、制住他們錢袋子,收盡當地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趙匡胤回身執起趙普之手,神情真摯:“則平,宋能延續國祚你功績當為首!”

 趙普躬身謙讓:“臣乃微末小功,全賴陛下之威!

 天下有陛下是天地之福,看後人講述,想來陛下成功扼住藩鎮口舌,使天下不復武人之患。”

 剩下的話他不敢如天幕那般直白道出,後朝宋臣既然改革,想必宋立國之策定是出現疏漏,否則也不會改革扯皮,還改行不了。

 【講道理趙匡胤稀散兵權,制約軍事,不流血解決晚唐五代藩鎮割據、武將坐大問題,是續五代背景下最權宜的手段。

 要知道當時百姓對戰爭懼怕到什麼程度?

 趙匡胤登基後開封有傳聞陛下要對遼用兵時,短短几日百姓出逃者達十萬之數。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趙匡胤想要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是挺困難的。

 當時遼國對於宋是什麼?

 龐然大物!

 宋朝新生政權還未鞏固,遼國已經立政五十餘年威壓各方。兩者相比中原正朔是遼,所以宋想要攻遼國很艱難】

 柴榮皺眉:不平北怎麼定天下?

 他轉眼落到趙匡胤身上,臉色盡是冷嘲:“難道你想先定南?”

 趙匡胤低頭不語,如今他多說多錯,不說還有一線生機,他又何必惹陛下眼?

 【雖然趙匡胤對之的穆宗是個荒淫腐化的契丹皇帝,同時契丹朝堂又因鬥爭劇烈疏於對外,使遼國漢將聞風而降。

 但趙匡胤當時要的是穩定政權,所以他的選擇與柴榮先北後南策略相反,先南取巴蜀增朝廷財政,然後再取荊廣、江南,最後再定北上。

 但北伐太過艱難,所以他儘可能地想以不流血的方式,兒皇石敬瑭拱手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給拿回來

 比如用錢買勝利!】

 秦始皇:???

 劉徹:你說什麼?

 李世民:勝利可買?為什麼不趁遼混亂時北上賺得軍功?

 【你契丹不是很厲害嗎?

 契丹精兵不過十萬人,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算下來只需要花二百萬絹,就能把敵人通通全除光!

 痛快!真是個好主意!

 且不說有沒有番兵能不能接你這殺人單子,就算有那得派多少殺手才能殺盡十萬契丹兵?

 這招不行,趙匡胤再次表示用錢買人頭不行,那朕用錢買江山呢?

 你契丹佔我燕雲十六州不就是為了錢嘛,錢就是江山,江山就是錢,朕懂!

 朕設個封椿庫,每天往裡面存錢,從朕開始每任帝王都躬行節儉,比如帝王嬪妃的衣裳要進行換洗,不能穿過即扔,這樣浪費。

 至於臣子委婉勸解朕的話:陛下你這樣沒帝王威嚴?

 怎麼沒威嚴啦?朕在家就是這麼穿的,有問題嗎?

 沒問題!

 與其勸朕還不如多給朝廷掙點錢,讓朕存夠了錢就用錢買地盤,不讓百姓花錢流血。

 要是契丹不幹?

 那朕就用這錢招募士卒,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朕相信五代驍勇牙兵找找還是能找出來的】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瞪大了眼:還能有這操作?

 這.這宋太祖還挺可愛啊!

 趙匡胤黑胖有臉上開始出現紅色,瞥過憋笑的群臣忍不住辯解:“朕有此意但絕非兒童戲耍之話。”

 後人調換了語術,什麼朕懂,什麼要求臣子多掙錢,朕沒有,朕不是朕很正經有威嚴!

 天幕汙衊朕!

 【趙匡胤對外儘量不以流血方式定江山,對內也是首選和平手段集權,如杯酒釋兵權,但矛盾的是沒有清洗過的政權,很難建起強硬的帝王威嚴。

 趙匡胤黃袍加身好處是順利開局,壞處是前朝甚至南方諸國的文武官員,都被他以高官厚祿許之,造成結果:軍隊朝廷派系林立!

 即使有他壓制各方也很難合力,更不用說集中力量對外禦敵對內建設。

 終其原因除五代舊風外,還因北宋朝廷隊伍沒經過鐵打成不了一塊,缺少自己的鐵桿力量仗身四方!

 論單人武力值趙匡胤在歷代帝王中當屬帝王之

冠!

 他的太祖長拳、游龍棍法到現在都還有傳承,但他建起的軍功卻不能全面壓制後周所有將領。

 柴榮南征北伐時,每一戰役趙匡胤都有參加,並且每仗都立下不俗之功,這些軍功作為將軍很耀眼,但作為開國皇帝就差點威望】

 朱棣心中微微不服氣,他驅韃子立大明之威,又封狼居胥,難道自己武功還不如他宋黑胖?

 【趙匡胤能上位是因他結義的十兄弟鼎力助之。

 而這十兄弟也是屬於禁軍系統,比如王審琦任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韓重贇任殿前司控鶴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把禁軍放到五代兵種範圍,就是五代中最容易噬將的牙兵,但這塊牙兵也不是全屬於他,這也是為何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全國禁軍給招進京師的原因之一】

 三國.蜀

 諸葛亮對劉禪道:“你可明白後人講述?”

 劉禪坐得闆闆正正,神情肅穆地點點頭,天幕講得直白通俗,他一聽就知:“後人的意思是說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驍勇士卒收為麾下,強壯自身力量後以溫和之姿取得權柄?”

 不管宋太祖黃袍加身下的弊端,但他能將宋朝傳承下去,也能表示其手段之高明,其細節處該夠他反覆思索學習。

 諸葛亮欣慰地點點頭,孺子可教也,同時心中亦在想:或者是後人講得淺顯易懂,所以太子才學得認真,下次講課時他要不要講得再直白點?

 【因朝廷力量不夠鎮壓蛇鬼牛神,即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地完成政權交替,但面對五代舊習時,他也會感到棘手。

 後蜀滅亡後,宋將亦是同樣大肆劫掠,宋軍軍校行‘割民妻乳而殺之’的不法之事,趙匡胤想斬此軍校於陣前,但左右近臣全都‘營救頗切’,力保其軍校不死。

 這種情況趙匡胤能怎麼辦?

 只能當眾流淚言我等吊伐興師,與婦人何關,何至於如此殘忍才將其懲之。

 出現這種結局一是五代武將風氣難改,二是其帝王威嚴建設並不完全成功,手中少了強硬力量。

 所以舊時五代遺傳風氣直接激起全川譁變,讓‘十四萬人無一是男兒’的蜀軍直接降而復叛,宋不得不重新鎮壓蜀軍。

 對外如此那對內呢?

 同樣難搞!

 宋朝政治制度在唐以來的原有基礎上添柱塗改,有變動沒建樹。

 就拿開國上下分蛋糕之事舉例】

 宋

 趙光義對天幕講述很是不滿,如果天幕未降臨此時他應率軍北征遼國,破北漢拿下燕雲十六州。

 現在天幕的講述完全是打壓自身氣勢,豈能容後人如此放肆,當下就反駁天幕:“一派胡言!太祖登基之時內存割據不法勢力,外有契丹侵擾,其形勢之嚴峻豈是你黃口小兒能道出的?

 昔年太祖累經整頓各地軍卒,束以軍法禁之,但兵卒驕橫恣肆,貪婪不法之惡習仍舊未去,如此種種豈能短時能解決?”

 大理少卿呂端等臣亦是贊同:後人對五代十國瞭解過於淺顯,各國帝王雖多但兵勢卻盤根錯節,想要廢除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後人所言未免太過苛刻。

 寇準氣得鬍鬚發顫:“太祖率軍回開封時,與眾人約法三章:對後周太后幼帝不得驚犯,對後周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百姓不得掠奪,違命者族誅!”

 僅此三章也足夠彰顯太祖之仁德,我宋也以仁治天下,後人竟嫌太祖未對後周公卿進行血洗,實在太過殘暴。

 實在是荒謬!

 【因為宋是上層軍事政治變動,社會階級沒有經歷過衝擊,加上朝廷對各方的厚待,所以宋廷沒有機會掌握無主荒地,也沒有多餘田地對民眾進行分田。

 像曹魏、北魏、隋唐開國都分田制來提高國家自耕民擁有率,儘可能地擴大自耕民來確保朝廷稅收來源的同時,也是為自己朝代收攏人心。

 但宋不行,天子換人做但是地還是老爺們地的地,無地百姓還是無地百姓。

 宋廷宋著急嗎?

 不急,因為朝稅收來自唐後期的兩稅法,按土地收稅,土地越多稅收越多。

 所以這也是宋廷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瞅著天幕上寫的‘立不了也仰不了’幾字,抬手揉了揉太陽穴,難怪後人說唐宋變革唐宋變革。

 宋朝種種跟唐之前全然不同。

 不對,他心中一激,宋承五代,五代續唐末。

 唐末…李世民捂著頭,他作為太宗操心唐末事誼有用嗎?

 不管唐末?他忍不住啊!

 管唐末?他管不了啊!

 【同時為了收足稅,宋承五代各種稅收於一身,如羽毛皮革等物的雜變之賦,以及不管你要地沒地都要繳的人丁稅等等。

 朝廷為收更多稅錢,讓民眾養家餬口開始鼓勵各行發展商業,不發展不行,不然國家怎麼解決那麼多無地民眾的就業問題?】

天幕感嘆:【北宋初各地藩鎮林立的局面,與我們建國後的環境有幾分相似,我們建國後直接剿匪三年,殲滅240多萬武裝力量,用我們的人民軍隊直接推平全國土匪。

 但北宋初不行,對外先安內,所以趙匡胤位期間主要就是兩件事:消除藩鎮,整改官制。

 甚至杯酒釋兵權後的第八年,杯酒釋兵權事件還再次上演,以酒奪白重贊、武行德、王彥超等人兵權,壯大中央禁軍實力。

 這樣的辦法雖集中軍權,讓藩鎮不再做大,但也預示著宋武力存在先天不足,國家前進時就有瘸腿跡象,這種跡象應該是接任者繼續深化改革自身,但.很遺憾,宋軍事改革因戰敗而止】

 趙匡胤顧不得天幕所說的戰敗,他不停地詢問後人你們是怎麼推平土匪,為何軍隊不承舊習?

 或許是心中過於急切,他的問題化為彈幕飄過歷代眼前,趙匡胤:請問宋軍該怎麼做?

 看著碩大的趙匡胤三字,兩宋有人激動有人沉默:

 趙恆(宋真宗)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臉,隨即又理直氣壯起來:“朕的皇位承先皇遺旨,再正統不過,朕為何心虛?”

 不虛不虛,再則要心虛也是先帝,關他何事?

 而趙頊(宋神宗)及王安石等人卻是激動不已:太祖,我等意志改革,除宋沉痾舊弊,請太祖指點!

 但他們的心聲沒有化為彈幕,更沒法被趙匡胤所見,只能聽天幕道:

 【該怎麼做?

 趙匡胤自己就給出瞭解決之道啊!

 武臣盡讀書,宰相須用讀書人!

 讓武臣通治道,善兵機通謀略,知明理不就是趙匡胤提出來的?

 只是他把目光放到武將上,遺漏了中層軍官教育】

 宋初諸將出自草野,行事如盜賊無賴,趙匡胤坐回椅子上慢慢道:“昔年光武定天下後,引公卿郎將讀書講解經義,讓武夫變為能操持吏事的能臣,明悉君臣大義。”

 當年他言‘今之武臣欲盡令讀,貴知為治之道’,也是希望他們能明尊卑名分,成為護治國秩序的將佐官將。

 後來武將做了嗎?

 有人聽勸解讀書,但更多的人是不喜讀書,天下諸侯賢明知書者,唯張永德一人而已。

 【即使趙匡胤對中層軍進行教育也沒用,我們人民子弟兵是實行全軍教育,對軍官要求是愛護士兵,有事長官先上。

 全軍要遵行八恥八榮紀律,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但宋朝的軍隊不行。

 宋朝的軍隊是些什麼人?

 地痞流氓、叛民、流民、饑民!

 在宋朝皇帝看來,五代十國造反作亂的人都屬無業地痞之人,朝廷把這些人招募到軍中,給他們提供厚祿,再用軍紀來束之,但,使他們學會自愛自重。

 最後再把他們困於階級之間,讓他們反去保護良民,這樣天玉就能太無,再無百姓反叛。

 也就是講宋朝的軍隊跟歷朝完全不同,唐朝士兵被稱為‘長征健兒’,唐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而宋則是相反。

 軍隊承擔著消滅社會不安定分子的意義,其責任性高於抵禦外敵的職能。

 出於這樣的目的下,到宋仁宗時朝廷養禁軍七八十萬,有用之人不滿七八萬。

 這就是宋朝兵弱的原因,好男都不當兵了,你還想抵禦外敵?】

 天幕嘲諷的語氣像巴掌一樣打在趙匡胤臉上,他怒氣沖天的同時又頓生委屈:養兵安天下乃百代之利,怎麼不是好政策?

 只是…只是他也沒想到宋仁宗時期禁軍竟有七八十萬人,而可用者不足七八萬?

 現在朝廷禁軍僅有二十萬餘人,個個都是精壯驍勇的好士兵,怎麼會增加那麼多?

 宋仁宗是他第幾代子孫來著?

 【從某些方面來講網盡不法之徒充軍,是個好主意,但趙1沒想過除地痞流氓外,那些流民、饑民從哪來?】

 天幕發出靈魂質問:【都是丟了續以生存的土地,及走投無路的百姓中而來。

 百姓無田或者有小田者,過不下去聚眾造反,朝廷招安為軍完美解決問題。

 然後各方土地主及品官形勢之家繼續兼併小農田地,小農主活不下去就聚眾造反,宋廷再次出面詔安收編,嘿!完美閉環了不是?

 閉環的最後肥的是誰?苦的是誰?承擔的又是誰?】

 秦始皇非常難以理解宋朝做法,對於用軍事取天下的大秦,良家子是橫掃天下的重要士卒來源,後朝怎麼能把軍隊當作收容所?

 劉徹&李世民瘋狂點頭:啊對對對,在他們兩朝非良家子不能參軍。

 他們對比了自家參軍條件及可得前程,忍不住齊齊輕嘆:“宋太祖為安民斬斷了良民參軍前程,否則怎麼會讓地痞流氓充斥軍中?”

 但凡有利可得,百姓都不會說出好男兒不當兵的話。

 兩帝王越想眉頭越是緊皺:宋兵力不行,那他們邊防怎麼辦?

 宋可是有敵國在側的!

 【各地地主誰來制?

 朝廷啊!

 趙匡胤認為富者連阡陌,是為國守財而已,兼併之財相比爾等也樂於輸送給朝廷,畢竟這些都是趙家之物】

 天幕麻利地貼出一張‘我朝廷需要時你就得給錢!’的滑稽圖,不得宋臣大罵就直接講述下去:

 【宋朝有個坑爹重役叫‘衙前’,通常是選鄉中最富者擔任,主要服務州縣衙門,主管運送官物、看管府庫糧倉或管理州縣官廚房等等,服役期內各種花費基本屬於自費。

 如有衙前為解送黃金七錢,跋涉千里需要耗費一年時間,其間各種人情關節食宿所費動輒千貫,若運送的是貨物,貨物損耗還需賠錢。

 所以大戶當衙前往往不過三五年後,瀕臨破家跌落階層】

 宋

 王安石與官家就著天幕講解內容詳談:“昔年太祖建修河工匠太過勞累,一改歷代服役舊俗,讓司衙使錢於降人不使他們平白辛苦。”

 從此工匠不再無償勞役,為官府輪值服役也有了工錢。

 但是…王安石頓了頓,還是繼續把宋積弊道了出衙前不過是其中一種。

 各司官吏派役務求其多,百姓為求避役,有打草供柴給官吏,饋送歲時費用,甚至不敢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糧。

 就怕成為鄰里左右的富室,被指為衙前。

 王安石長嘆:“這些年破人之家,前後不少,造成結果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長期下去於國不利。”

 趙瑣長嘆:“介甫心繫天下,若非介甫道出,朕也不知宋積弊至此。”

 王安石苦笑,即使他不說,天幕也要講的,早晚而已。

 天幕語氣說不出的諷刺:【但真正的品官形勢之家有優待,不會被選當衙前哦!

 相反這些品官形勢之家,會借中小地主及自耕農躲避衙前、里正之役時,把假掛在他們名下的田地真正吞吃入腹。

 所以北宋建國不過幾十年,就形成了其他朝代中後期的大魚吃小魚,小魚落敗成奴的生態環境。

 但當時趙匡胤心有塑建內政,但重點還是想北上伐遼。

 很可惜他的壯志豪情沒能施展開來,倒是留下一出千古懸疑劇‘燭影斧聲’】

 作者有話要說

 我發現我是真的提不起勁寫宋朝皇帝反應,特別是二聖完顏構。

 寫著就煩,我寫趙光義反應我都能找到他亮點,好歹人家內政及格,但想到那三,我天!

 宋朝初的情況與我們建國進行印證,還很有趣。

 建國方式:

 宋:篡位;

 我們:人民打下來的;

 建國土地:

 宋:無地分百姓;

 我們:打地主得土地;

 士兵情況:

 宋:收監各類不法之徒;

 我們:人民子弟兵!

 趙匡胤最厲害的是把宋朝給傳承了下來,而宋朝最厲害的是篡位後國祚延續三百餘年。

 王莽、司馬懿、楊堅篡位都沒長久,宋獨一份,還是很厲害!

 參考書籍:中國古代經濟改革家:鏡鑑興衰三千年

 中國經濟史

 宋史十講

 經緯度叢書·秦制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則

 論文:北宋不仰兼併,田制不立政策新論

 宋代田制不立本義新考

 淺析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對宋代軍政影響

 感謝在2024-04-0723:58:50~2024-04-0922:37:5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鳳梨蝦球qwlx、末凌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陳雕雕、cx33010瓶;天道好輪迴5瓶;星垂曉霧~3瓶;陳小喵、li2瓶;玥曦、譯名·奧格瑞瑪、夢瑤、墨筆還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chgkbxkjg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在趙譜的建議下還做了一件事:

 先把殿前、侍衛二司中的驍勇者擢為上軍█()_[(.)]█◇█%?%?█()?(),

 然後再命地方藩鎮把精銳者選出送到開封。

 一來削弱地方軍隊實力;

 二來以驍勇者補缺中央禁軍的實力;

 三則遣禁軍逐步換下原來戍守邊鎮的軍隊()?(),

 打破各地藩鎮牙兵勢大的局面;

 這件事成功地北宋宋初的兵制變為強幹弱枝的狀態()?(),

 以中央鎮天下四方。

 所以宋朝最強兵種就是禁兵,這也是為啥豹子頭林沖能名震綠林的原因。

 因為人家是實打實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其他不談武力值槓槓的】

 宋

 趙光義心中一動()?(),

 豹

子頭林沖?

 不知作戰能力如何?

 自先帝去後他想提拔新將領都找不出幾棵好苗子。

 不知道這林沖是否是他一朝人物?

 若是…趙光義頓了頓:先試著用用!

 【為了以防地方敷衍自己,趙匡胤選讓各地報上驍勇者名單,他要對其進行賞賜。

 當時連連征戰,大魚吃小魚的混戰下,小藩鎮養兵也很艱難,聞朝廷有賞即使藩鎮節度使不願,也擋不住牙兵奔赴更好的前程。

 趙匡胤有了驍勇者名單後,朝廷就依名單收兵,同時怕地方敷衍隱瞞,他還特意給地方藩鎮發了士卒兵樣:

 看到了吧!這1.8的身高,健碩肱二頭肌,腰板挺直,雙眼要炯炯有神,恩情,大家就按這樣的把人給我找出來上交國家。

 後期朝廷覺得每個藩鎮發士卒樣本太麻煩,於是找人刻了木頭送到地方上,我給他取名為:壯男海選!】

 天幕貼出一張明‘清秀女海選,宋初壯男海選’的滑稽圖樣,看得歷代君臣一頭霧水,宋太祖挑選全精兵很好笑嗎?

 養出驍勇善戰兵卒者多難知道嗎?

 後人真是奇怪,宋太祖此舉甚為高明,為何莫名其妙發笑?

 【趙匡胤這手幾乎將小藩鎮的精兵收了個乾淨,讓天下精兵盡出汴梁,至於大藩鎮將領如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他們都是自己人!

 於私他們是趙匡胤的十兄弟,即使不是也兼職朝廷禁軍將領,屬朝廷高層人員。

 精兵到達開封后,各地驍勇者分入各禁軍中,實際還是入石守信、韓令坤等人帳下】

 天幕補充了一句:【用開玩笑地講是大藩鎮的兵如數奉還,小藩鎮的兵三七分成】

 後人又發病了?語氣就得如此怪異?

 朱元璋擰眉道:“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國祚延續三百年文明,是有德之君於社稷亦是有功。”

 宋太祖不收兵,各地藩鎮只能放兵禍害百姓,你後人即使不喜宋太祖也當敬太祖之功,點評之間怎麼能如此輕浮?

 他惱火地錘了下案頭,不敢想像後人說他大明時,態度會變得何等惡劣?

 【同時為安天下軍務,防藩鎮割據再現,朝廷又將禁軍分為兩半,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戍守各地。

 如果開封外亂,那麼合京城禁軍壓制作亂禁軍。

 反之京城有變,那麼各地禁軍也能平亂京城。

 內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則,在京城、內外、路州之間和州縣之間相互牽制,簡單講就是:你想作亂沒那麼容易。

 你在縣城作亂州軍就能平亂,在州作亂領州禁軍合作平亂,想在京城作亂?

 呵呵,全國禁軍進京平亂刷軍功!】

 歷代君臣無奈:.又來了,後人你語言能不能肅穆點?

 好歹我們是你們祖宗吶!

 【各地驍勇者走後,剩下的地方部隊就是廂兵,他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地方安全,以及從事各種勞役,對戰主力不在他們身上。

 廂兵之下是各地壯丁或招募組成的鄉兵,屬非正規軍,可以把他理解為民兵。

 最後一種是蕃兵,主要是邊境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邊防軍】

 不等歷代有所反應,天幕就繼續講下去:

 【禁軍收攏後趙匡胤首次杯酒釋兵權開始上演。

 建隆二年趙匡胤在一次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諸高級將領飲酒,然後開始大宋軍政人事變動。

 變動過程很簡單,哥幾個先嘆天下基業不易,然後趙匡胤開始吐苦水:“咋辦哦!睡不著啊睡不著!”

 皇帝表示他睡不著,石守信等人於情於理也要問句:“咋回事啊?”

 有了關懷話,趙匡胤很自然地道出自己的苦惱:“朕的黃袍是由爾等披上,若那天爾等屬下想再次上演‘陳橋事變’怎麼辦?”

 最後怎麼辦的結果是不傷君臣和氣,趙匡胤讓三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鋒的女兒,同時又下嫁公主,與高懷德和王審琦做了親家;

 不僅如此還他們鎮守大宋各州,通過政治聯姻和高官厚祿達到了宴會目的,把軍隊控制權底從藩鎮手中,成功轉移到朝廷手裡】

 漢

 劉啟一貫性地將群臣趕出殿外,自己帶著小劉徹坐在階上聽天幕講述,聽到趙匡胤的舉動,他轉頭問太子:“徹兒對此怎麼看?”

 小劉徹撐著自己胖鼓鼓的臉:“兒臣不喜宋太祖做法,雖達到收權目的但也給宋家江山留下危機。”

 杯酒釋兵權全了君臣情誼,但給後世兒孫留下太多隱患,如果遇上兒孫真氣能一掃沉痾還好,要是不能

 唉,至於君臣情誼,小劉徹胖乎乎的臉上做出老氣橫秋的表情:彭越等人與高祖共打天下時沒情誼嗎?

 怎麼沒有?他們之間還是刎頸之交,但高祖為漢家計還是提劍蕩平天下,否則哪裡還有他們父子倆在這觀天幕之事?

 聽到自家兒子一貫風格答案,劉

啟側目提醒他:“想過他為何要行此脈脈手段嗎?”

 小劉徹臉蛋皺成一團,想了半晌才慢吞吞道:“他無法壓制武力噬主風俗?”

 不是不想更換功臣,而是因為殺不了?

 嗯,不錯,劉啟眸中閃過一絲滿意,面上卻又追問:“若你是宋太祖當如何?”

 “首先.”小劉徹慢吞吞地伸出手:“兒臣先要兩人:衛青和霍去病!”

 劉啟一巴掌拍在他頭上,冷哼:想得挺美!

 【軍權收攏後趙匡胤提拔了一批少壯派,然後開始軍事改革:

 1、縮小州郡轄區,除節度使駐紮以外的州郡全部劃歸中央管轄,至於知州和縣令等官員全由文官擔任,直接向朝廷奏事,跟你節度使沒任何關係;

 2.添置通判,相當於漢朝的刺史,現在的紀檢,但其主要作用還是分割知州的權力;

 3.在各路設轉運使,把各地的財賦除本地開支外全送到京師,把地方養兵的本錢給奪光,反正造反,不可能!

 4.禁軍每歲更變駐地,謂之‘番戍’,換成的同時將領不同行,不操行兵之符,沒有發號施令之權。

 這樣就使得軍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此一舉可以說完全杜絕了藩鎮武將做大問題,但舊弊去除迎來新弊,兵卒更換後兵力下降問題.】

 天幕解釋了一句:【但這不是太祖一朝的問題,而是後續繼任者累積沉痾造成,暫且不述。

 總之趙匡胤表示:自唐以來節度使人事、財政、軍事一把抓,把自己養得兵馬強壯想稱天子,大亂天下!

 如今我把權力給解肢了,縱使你再驍勇無常也蹦躂不起來】

 唐

 李隆基親自將天幕說的宋朝條陳列出,皺眉毛看向他的宰相姚崇:“元之如何看?”

 姚崇與宋璟互視一眼,才慢慢道:“後朝棄邊防防內政,國事與我大唐完全相反,但其改革之策我大唐可借鑑一二。”

 比如武將和文官之間可相互牽制,但是.他細看紙上宋朝之法,立馬看出此舉弊端:冗官!

 各司與各司之間相互防弊,官員互為牽制,雖能安穩朝廷權力,但容易出現重重流弊。

 姚崇疲憊地捏了捏眉心,總算知道為何宋朝三易回河不成,各部諸官相互牽制下能幹成事就奇怪了

 他們大唐走的是精簡朝廷路子,宋策不符大唐國情。

 對於他的想法,宋璟亦是贊同,他們本朝有安史之亂毀大唐根基,但並不代表大唐要放棄外擴選擇內縮。

 所以宋朝的路他們走不了,也不屑走之。

 李隆基點點頭,他不明白未來的自己為何昏招頻頻,但現在的他正處壯年,雄心壯志想要大幹一番。

 後人口中的‘開元盛世’由他們君臣打造,那現在大唐上下已有最高目標:

 不僅要再造盛世,還讓安史之亂變天寶盛世!

 【實際上杯酒釋兵權這招非常厲害,厲害的不是杯酒解權,而是趙匡胤在遵循慣例的情況下開啟改革:

 將軍解權行為是後周政策的延續,是符合五代以來禁軍高層的遷轉認知:

 給軍頭較好的待遇,當有戰時以臨時頭銜讓宿將領軍作戰,如石守信在太宗一朝就曾授崇信節度使,隨聖駕北征大遼。

 大戰之後宿將重回藩鎮長享特權,快活人生。

 如果沒有這先置條件做鋪墊,你趙匡胤讓我交軍權?

 我們就算是好友也不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你】

 武則天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否則手中無權那不就是任人魚肉?

 宋太祖借舊制講情誼,許厚利得到軍權,倒是好手段。

 【趙匡胤藉著杯酒釋兵權後改革軍事,不但沒有造成流血衝突,還沒有引起時人反感注意。

 軍事改革成功後,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才算完成大部分武將作亂的隱患】

 天幕感嘆:【很可惜他這招順勢而為無人繼承,宋朝皇帝沒一個得了他精髓,看宋朝的改革像過家家樣你來我往,除了扯皮還是扯皮】

 正在扯皮的司馬光:.

 正在扯皮的王安石:.

 正在扯皮的蘇軾:

 正在扯皮的舊黨&新黨:你禮貌嗎後人!

 宋

 趙匡胤平復好心緒,告訴自己不慌,先聽天幕講述,借後人視角調整大宋船頭。

 他聽到自己改革軍政舉措,忍不住側目對趙普道:“當年天下帝王換十姓,世間兵戈不息蒼生塗炭,朕想要息天下之兵,向你要國家建長治久安之策。”

 他起身一步步地從御前走下,似乎在回憶著當時情形:“當時你說根治方法並不奇巧,其癥結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只要削藩鎮權、制住他們錢袋子,收盡當地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趙匡胤回身執起趙普之手,神情真摯:“則平,宋能延續國祚你功績當為首!”

 趙普躬身謙讓:“臣乃微末小功,全賴陛下之威!

 天下有陛下是天地之福,看後人講述,想來陛下成功扼住藩鎮口舌,使天下不復武人之患。”

 剩下的話他不敢如天幕那般直白道出,後朝宋臣既然改革,想必宋立國之策定是出現疏漏,否則也不會改革扯皮,還改行不了。

 【講道理趙匡胤稀散兵權,制約軍事,不流血解決晚唐五代藩鎮割據、武將坐大問題,是續五代背景下最權宜的手段。

 要知道當時百姓對戰爭懼怕到什麼程度?

 趙匡胤登基後開封有傳聞陛下要對遼用兵時,短短几日百姓出逃者達十萬之數。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趙匡胤想要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是挺困難的。

 當時遼國對於宋是什麼?

 龐然大物!

 宋朝新生政權還未鞏固,遼國已經立政五十餘年威壓各方。兩者相比中原正朔是遼,所以宋想要攻遼國很艱難】

 柴榮皺眉:不平北怎麼定天下?

 他轉眼落到趙匡胤身上,臉色盡是冷嘲:“難道你想先定南?”

 趙匡胤低頭不語,如今他多說多錯,不說還有一線生機,他又何必惹陛下眼?

 【雖然趙匡胤對之的穆宗是個荒淫腐化的契丹皇帝,同時契丹朝堂又因鬥爭劇烈疏於對外,使遼國漢將聞風而降。

 但趙匡胤當時要的是穩定政權,所以他的選擇與柴榮先北後南策略相反,先南取巴蜀增朝廷財政,然後再取荊廣、江南,最後再定北上。

 但北伐太過艱難,所以他儘可能地想以不流血的方式,兒皇石敬瑭拱手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給拿回來

 比如用錢買勝利!】

 秦始皇:???

 劉徹:你說什麼?

 李世民:勝利可買?為什麼不趁遼混亂時北上賺得軍功?

 【你契丹不是很厲害嗎?

 契丹精兵不過十萬人,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算下來只需要花二百萬絹,就能把敵人通通全除光!

 痛快!真是個好主意!

 且不說有沒有番兵能不能接你這殺人單子,就算有那得派多少殺手才能殺盡十萬契丹兵?

 這招不行,趙匡胤再次表示用錢買人頭不行,那朕用錢買江山呢?

 你契丹佔我燕雲十六州不就是為了錢嘛,錢就是江山,江山就是錢,朕懂!

 朕設個封椿庫,每天往裡面存錢,從朕開始每任帝王都躬行節儉,比如帝王嬪妃的衣裳要進行換洗,不能穿過即扔,這樣浪費。

 至於臣子委婉勸解朕的話:陛下你這樣沒帝王威嚴?

 怎麼沒威嚴啦?朕在家就是這麼穿的,有問題嗎?

 沒問題!

 與其勸朕還不如多給朝廷掙點錢,讓朕存夠了錢就用錢買地盤,不讓百姓花錢流血。

 要是契丹不幹?

 那朕就用這錢招募士卒,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朕相信五代驍勇牙兵找找還是能找出來的】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瞪大了眼:還能有這操作?

 這.這宋太祖還挺可愛啊!

 趙匡胤黑胖有臉上開始出現紅色,瞥過憋笑的群臣忍不住辯解:“朕有此意但絕非兒童戲耍之話。”

 後人調換了語術,什麼朕懂,什麼要求臣子多掙錢,朕沒有,朕不是朕很正經有威嚴!

 天幕汙衊朕!

 【趙匡胤對外儘量不以流血方式定江山,對內也是首選和平手段集權,如杯酒釋兵權,但矛盾的是沒有清洗過的政權,很難建起強硬的帝王威嚴。

 趙匡胤黃袍加身好處是順利開局,壞處是前朝甚至南方諸國的文武官員,都被他以高官厚祿許之,造成結果:軍隊朝廷派系林立!

 即使有他壓制各方也很難合力,更不用說集中力量對外禦敵對內建設。

 終其原因除五代舊風外,還因北宋朝廷隊伍沒經過鐵打成不了一塊,缺少自己的鐵桿力量仗身四方!

 論單人武力值趙匡胤在歷代帝王中當屬帝王之冠!

 他的太祖長拳、游龍棍法到現在都還有傳承,但他建起的軍功卻不能全面壓制後周所有將領。

 柴榮南征北伐時,每一戰役趙匡胤都有參加,並且每仗都立下不俗之功,這些軍功作為將軍很耀眼,但作為開國皇帝就差點威望】

 朱棣心中微微不服氣,他驅韃子立大明之威,又封狼居胥,難道自己武功還不如他宋黑胖?

 【趙匡胤能上位是因他結義的十兄弟鼎力助之。

 而這十兄弟也是屬於禁軍系統,比如王審琦任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韓重贇任殿前司控鶴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把禁軍放到五代兵種範圍,就是五代中最容易噬將的牙兵,但這塊牙兵也不是全屬於他,這也是為何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全國禁軍給招進京師的原因之一】

 三國.蜀

 諸葛亮對劉禪道:“你可明白後人講述?”

 劉禪坐得闆闆正正,神情肅穆地點點頭,天幕講得直白通俗,他一聽就知:“後人的意思是說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驍勇士卒收為麾下,強壯自身力量後以溫和之姿取得權柄?”

 不管宋太祖黃袍加身下的弊端,但他能將宋朝傳承下去,也能表示其手段之高明,其細節處該夠他反覆思索學習。

 諸葛亮欣慰地點點頭,孺子可教也,同時心中亦在想:或者是後人講得淺顯易懂,所以太子才學得認真,下次講課時他要不要講得再直白點?

 【因朝廷力量不夠鎮壓蛇鬼牛神,即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地完成政權交替,但面對五代舊習時,他也會感到棘手。

 後蜀滅亡後,宋將亦是同樣大肆劫掠,宋軍軍校行‘割民妻乳而殺之’的不法之事,趙匡胤想斬此軍校於陣前,但左右近臣全都‘營救頗切’,力保其軍校不死。

 這種情況趙匡胤能怎麼辦?

 只能當眾流淚言我等吊伐興師,與婦人何關,何至於如此殘忍才將其懲之。

 出現這種結局一是五代武將風氣難改,二是其帝王威嚴建設並不完全成功,手中少了強硬力量。

 所以舊時五代遺傳風氣直接激起全川譁變,讓‘十四萬人無一是男兒’的蜀軍直接降而復叛,宋不得不重新鎮壓蜀軍。

 對外如此那對內呢?

 同樣難搞!

 宋朝政治制度在唐以來的原有基礎上添柱塗改,有變動沒建樹。

 就拿開國上下分蛋糕之事舉例】

 宋

 趙光義對天幕講述很是不滿,如果天幕未降臨此時他應率軍北征遼國,破北漢拿下燕雲十六州。

 現在天幕的講述完全是打壓自身氣勢,豈能容後人如此放肆,當下就反駁天幕:“一派胡言!太祖登基之時內存割據不法勢力,外有契丹侵擾,其形勢之嚴峻豈是你黃口小兒能道出的?

 昔年太祖累經整頓各地軍卒,束以軍法禁之,但兵卒驕橫恣肆,貪婪不法之惡習仍舊未去,如此種種豈能短時能解決?”

 大理少卿呂端等臣亦是贊同:後人對五代十國瞭解過於淺顯,各國帝王雖多但兵勢卻盤根錯節,想要廢除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後人所言未免太過苛刻。

 寇準氣得鬍鬚發顫:“太祖率軍回開封時,與眾人約法三章:對後周太后幼帝不得驚犯,對後周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百姓不得掠奪,違命者族誅!”

 僅此三章也足夠彰顯太祖之仁德,我宋也以仁治天下,後人竟嫌太祖未對後周公卿進行血洗,實在太過殘暴。

 實在是荒謬!

 【因為宋是上層軍事政治變動,社會階級沒有經歷過衝擊,加上朝廷對各方的厚待,所以宋廷沒有機會掌握無主荒地,也沒有多餘田地對民眾進行分田。

 像曹魏、北魏、隋唐開國都分田制來提高國家自耕民擁有率,儘可能地擴大自耕民來確保朝廷稅收來源的同時,也是為自己朝代收攏人心。

 但宋不行,天子換人做但是地還是老爺們地的地,無地百姓還是無地百姓。

 宋廷宋著急嗎?

 不急,因為朝稅收來自唐後期的兩稅法,按土地收稅,土地越多稅收越多。

 所以這也是宋廷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瞅著天幕上寫的‘立不了也仰不了’幾字,抬手揉了揉太陽穴,難怪後人說唐宋變革唐宋變革。

 宋朝種種跟唐之前全然不同。

 不對,他心中一激,宋承五代,五代續唐末。

 唐末…李世民捂著頭,他作為太宗操心唐末事誼有用嗎?

 不管唐末?他忍不住啊!

 管唐末?他管不了啊!

 【同時為了收足稅,宋承五代各種稅收於一身,如羽毛皮革等物的雜變之賦,以及不管你要地沒地都要繳的人丁稅等等。

 朝廷為收更多稅錢,讓民眾養家餬口開始鼓勵各行發展商業,不發展不行,不然國家怎麼解決那麼多無地民眾的就業問題?】

 天幕感嘆:【北宋初各地藩鎮林立的局面,與我們建國後的環境有幾分相似,我們建國後直接剿匪三年,殲滅240多萬武裝力量,用我們的人民軍隊直接推平全國土匪。

 但北宋初不行,對外先安內,所以趙匡胤位期間主要就是兩件事:消除藩鎮,整改官制。

 甚至杯酒釋兵權後的第八年,杯酒釋兵權事件還再次上演,以酒奪白重贊、武行德、王彥超等人兵權,壯大中央禁軍實力。

 這樣的辦法雖集中軍權,讓藩鎮不再做大,但也預示著宋武力存在先天不足,國家前進時就有瘸腿跡象,這種跡象應該是接任者繼續深化改革自身,但.很遺憾,宋軍事改革因戰敗而止】

 趙匡胤顧不得天幕所說的戰敗,他不停地詢問後人你們是怎麼推平土匪,為何軍隊不承舊習?

 或許是心中過於急切,他的問題化為彈幕飄過歷代眼前,趙匡胤:請問宋軍該怎麼做?

 看著碩大的趙匡胤三字,兩宋

有人激動有人沉默:

 趙恆(宋真宗)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臉,隨即又理直氣壯起來:“朕的皇位承先皇遺旨,再正統不過,朕為何心虛?”

 不虛不虛,再則要心虛也是先帝,關他何事?

 而趙頊(宋神宗)及王安石等人卻是激動不已:太祖,我等意志改革,除宋沉痾舊弊,請太祖指點!

 但他們的心聲沒有化為彈幕,更沒法被趙匡胤所見,只能聽天幕道:

 【該怎麼做?

 趙匡胤自己就給出瞭解決之道啊!

 武臣盡讀書,宰相須用讀書人!

 讓武臣通治道,善兵機通謀略,知明理不就是趙匡胤提出來的?

 只是他把目光放到武將上,遺漏了中層軍官教育】

 宋初諸將出自草野,行事如盜賊無賴,趙匡胤坐回椅子上慢慢道:“昔年光武定天下後,引公卿郎將讀書講解經義,讓武夫變為能操持吏事的能臣,明悉君臣大義。”

 當年他言‘今之武臣欲盡令讀,貴知為治之道’,也是希望他們能明尊卑名分,成為護治國秩序的將佐官將。

 後來武將做了嗎?

 有人聽勸解讀書,但更多的人是不喜讀書,天下諸侯賢明知書者,唯張永德一人而已。

 【即使趙匡胤對中層軍進行教育也沒用,我們人民子弟兵是實行全軍教育,對軍官要求是愛護士兵,有事長官先上。

 全軍要遵行八恥八榮紀律,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但宋朝的軍隊不行。

 宋朝的軍隊是些什麼人?

 地痞流氓、叛民、流民、饑民!

 在宋朝皇帝看來,五代十國造反作亂的人都屬無業地痞之人,朝廷把這些人招募到軍中,給他們提供厚祿,再用軍紀來束之,但,使他們學會自愛自重。

 最後再把他們困於階級之間,讓他們反去保護良民,這樣天玉就能太無,再無百姓反叛。

 也就是講宋朝的軍隊跟歷朝完全不同,唐朝士兵被稱為‘長征健兒’,唐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而宋則是相反。

 軍隊承擔著消滅社會不安定分子的意義,其責任性高於抵禦外敵的職能。

 出於這樣的目的下,到宋仁宗時朝廷養禁軍七八十萬,有用之人不滿七八萬。

 這就是宋朝兵弱的原因,好男都不當兵了,你還想抵禦外敵?】

 天幕嘲諷的語氣像巴掌一樣打在趙匡胤臉上,他怒氣沖天的同時又頓生委屈:養兵安天下乃百代之利,怎麼不是好政策?

 只是…只是他也沒想到宋仁宗時期禁軍竟有七八十萬人,而可用者不足七八萬?

 現在朝廷禁軍僅有二十萬餘人,個個都是精壯驍勇的好士兵,怎麼會增加那麼多?

 宋仁宗是他第幾代子孫來著?

 【從某些方面來講網盡不法之徒充軍,是個好主意,但趙1沒想過除地痞流氓外,那些流民、饑民從哪來?】

 天幕發出靈魂質問:【都是丟了續以生存的土地,及走投無路的百姓中而來。

 百姓無田或者有小田者,過不下去聚眾造反,朝廷招安為軍完美解決問題。

 然後各方土地主及品官形勢之家繼續兼併小農田地,小農主活不下去就聚眾造反,宋廷再次出面詔安收編,嘿!完美閉環了不是?

 閉環的最後肥的是誰?苦的是誰?承擔的又是誰?】

 秦始皇非常難以理解宋朝做法,對於用軍事取天下的大秦,良家子是橫掃天下的重要士卒來源,後朝怎麼能把軍隊當作收容所?

 劉徹&李世民瘋狂點頭:啊對對對,在他們兩朝非良家子不能參軍。

 他們對比了自家參軍條件及可得前程,忍不住齊齊輕嘆:“宋太祖為安民斬斷了良民參軍前程,否則怎麼會讓地痞流氓充斥軍中?”

 但凡有利可得,百姓都不會說出好男兒不當兵的話。

 兩帝王越想眉頭越是緊皺:宋兵力不行,那他們邊防怎麼辦?

 宋可是有敵國在側的!

 【各地地主誰來制?

 朝廷啊!

 趙匡胤認為富者連阡陌,是為國守財而已,兼併之財相比爾等也樂於輸送給朝廷,畢竟這些都是趙家之物】

 天幕麻利地貼出一張‘我朝廷需要時你就得給錢!’的滑稽圖,不得宋臣大罵就直接講述下去:

 【宋朝有個坑爹重役叫‘衙前’,通常是選鄉中最富者擔任,主要服務州縣衙門,主管運送官物、看管府庫糧倉或管理州縣官廚房等等,服役期內各種花費基本屬於自費。

 如有衙前為解送黃金七錢,跋涉千里需要耗費一年時間,其間各種人情關節食宿所費動輒千貫,若運送的是貨物,貨物損耗還需賠錢。

 所以大戶當衙前往往不過三五年後,瀕臨破家跌落階層】

 宋

 王安石與官家就著天幕講解內容詳談:“昔年太祖建修河工匠太過勞累,一改歷代服役舊俗,讓司衙使錢於降人不使他們平白辛苦

。”

 從此工匠不再無償勞役,為官府輪值服役也有了工錢。

 但是…王安石頓了頓,還是繼續把宋積弊道了出衙前不過是其中一種。

 各司官吏派役務求其多,百姓為求避役,有打草供柴給官吏,饋送歲時費用,甚至不敢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糧。

 就怕成為鄰里左右的富室,被指為衙前。

 王安石長嘆:“這些年破人之家,前後不少,造成結果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長期下去於國不利。”

 趙瑣長嘆:“介甫心繫天下,若非介甫道出,朕也不知宋積弊至此。”

 王安石苦笑,即使他不說,天幕也要講的,早晚而已。

 天幕語氣說不出的諷刺:【但真正的品官形勢之家有優待,不會被選當衙前哦!

 相反這些品官形勢之家,會借中小地主及自耕農躲避衙前、里正之役時,把假掛在他們名下的田地真正吞吃入腹。

 所以北宋建國不過幾十年,就形成了其他朝代中後期的大魚吃小魚,小魚落敗成奴的生態環境。

 但當時趙匡胤心有塑建內政,但重點還是想北上伐遼。

 很可惜他的壯志豪情沒能施展開來,倒是留下一出千古懸疑劇‘燭影斧聲’】

 作者有話要說

 我發現我是真的提不起勁寫宋朝皇帝反應,特別是二聖完顏構。

 寫著就煩,我寫趙光義反應我都能找到他亮點,好歹人家內政及格,但想到那三,我天!

 宋朝初的情況與我們建國進行印證,還很有趣。

 建國方式:

 宋:篡位;

 我們:人民打下來的;

 建國土地:

 宋:無地分百姓;

 我們:打地主得土地;

 士兵情況:

 宋:收監各類不法之徒;

 我們:人民子弟兵!

 趙匡胤最厲害的是把宋朝給傳承了下來,而宋朝最厲害的是篡位後國祚延續三百餘年。

 王莽、司馬懿、楊堅篡位都沒長久,宋獨一份,還是很厲害!

 參考書籍:中國古代經濟改革家:鏡鑑興衰三千年

 中國經濟史

 宋史十講

 經緯度叢書·秦制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則

 論文:北宋不仰兼併,田制不立政策新論

 宋代田制不立本義新考

 淺析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對宋代軍政影響

 感謝在2024-04-0723:58:50~2024-04-0922:37:5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鳳梨蝦球qwlx、末凌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陳雕雕、cx33010瓶;天道好輪迴5瓶;星垂曉霧~3瓶;陳小喵、li2瓶;玥曦、譯名·奧格瑞瑪、夢瑤、墨筆還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chgkbxkjg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在趙譜的建議下還做了一件事:

 先把殿前、侍衛二司中的驍勇者擢為上軍,然後再命地方藩鎮把精銳者選出送到開封。

 一來削弱地方軍隊實力;

 二來以驍勇者補缺中央禁軍的實力;

 三則遣禁軍逐步換下原來戍守邊鎮的軍隊,打破各地藩鎮牙兵勢大的局面;

 這件事成功地北宋宋初的兵制變為強幹弱枝的狀態,以中央鎮天下四方。

 所以宋朝最強兵種就是禁兵,這也是為啥豹子頭林沖能名震綠林的原因。

 因為人家是實打實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其他不談武力值槓槓的】

 宋

 趙光義心中一動,豹子頭林沖?

 不知作戰能力如何?

 自先帝去後他想提拔新將領都找不出幾棵好苗子。

 不知道這林沖是否是他一朝人物?

 若是…趙光義頓了頓:先試著用用!

 【為了以防地方敷衍自己,趙匡胤選讓各地報上驍勇者名單,他要對其進行賞賜。

 當時連連征戰,大魚吃小魚的混戰下,小藩鎮養兵也很艱難,聞朝廷有賞即使藩鎮節度使不願,也擋不住牙兵奔赴更好的前程。

 趙匡胤有了驍勇者名單後,朝廷就依名單收兵,同時怕地方敷衍隱瞞,他還特意給地方藩鎮發了士卒兵樣:

 看到了吧!這1.8的身高,健碩肱二頭肌,腰板挺直,雙眼要炯炯有神,恩情,大家就按這樣的把人給我找出來上交國家。

 後期朝廷覺得每個藩鎮發士卒樣本太麻煩,於是找人刻了木頭送到地方上,我給他取名為:壯男海選!】

 天幕貼出一張明‘清秀女海選,宋初壯男海選’的滑稽圖樣,看得歷代君臣一頭霧水,宋太祖挑選全精兵很好笑嗎?

 養出驍勇善戰兵卒者多難知道

嗎?

 後人真是奇怪,宋太祖此舉甚為高明,為何莫名其妙發笑?

 【趙匡胤這手幾乎將小藩鎮的精兵收了個乾淨,讓天下精兵盡出汴梁,至於大藩鎮將領如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他們都是自己人!

 於私他們是趙匡胤的十兄弟,即使不是也兼職朝廷禁軍將領,屬朝廷高層人員。

 精兵到達開封后,各地驍勇者分入各禁軍中,實際還是入石守信、韓令坤等人帳下】

 天幕補充了一句:【用開玩笑地講是大藩鎮的兵如數奉還,小藩鎮的兵三七分成】

 後人又發病了?語氣就得如此怪異?

 朱元璋擰眉道:“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國祚延續三百年文明,是有德之君於社稷亦是有功。”

 宋太祖不收兵,各地藩鎮只能放兵禍害百姓,你後人即使不喜宋太祖也當敬太祖之功,點評之間怎麼能如此輕浮?

 他惱火地錘了下案頭,不敢想像後人說他大明時,態度會變得何等惡劣?

 【同時為安天下軍務,防藩鎮割據再現,朝廷又將禁軍分為兩半,一半屯駐京城,一半戍守各地。

 如果開封外亂,那麼合京城禁軍壓制作亂禁軍。

 反之京城有變,那麼各地禁軍也能平亂京城。

 內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則,在京城、內外、路州之間和州縣之間相互牽制,簡單講就是:你想作亂沒那麼容易。

 你在縣城作亂州軍就能平亂,在州作亂領州禁軍合作平亂,想在京城作亂?

 呵呵,全國禁軍進京平亂刷軍功!】

 歷代君臣無奈:.又來了,後人你語言能不能肅穆點?

 好歹我們是你們祖宗吶!

 【各地驍勇者走後,剩下的地方部隊就是廂兵,他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地方安全,以及從事各種勞役,對戰主力不在他們身上。

 廂兵之下是各地壯丁或招募組成的鄉兵,屬非正規軍,可以把他理解為民兵。

 最後一種是蕃兵,主要是邊境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邊防軍】

 不等歷代有所反應,天幕就繼續講下去:

 【禁軍收攏後趙匡胤首次杯酒釋兵權開始上演。

 建隆二年趙匡胤在一次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諸高級將領飲酒,然後開始大宋軍政人事變動。

 變動過程很簡單,哥幾個先嘆天下基業不易,然後趙匡胤開始吐苦水:“咋辦哦!睡不著啊睡不著!”

 皇帝表示他睡不著,石守信等人於情於理也要問句:“咋回事啊?”

 有了關懷話,趙匡胤很自然地道出自己的苦惱:“朕的黃袍是由爾等披上,若那天爾等屬下想再次上演‘陳橋事變’怎麼辦?”

 最後怎麼辦的結果是不傷君臣和氣,趙匡胤讓三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鋒的女兒,同時又下嫁公主,與高懷德和王審琦做了親家;

 不僅如此還他們鎮守大宋各州,通過政治聯姻和高官厚祿達到了宴會目的,把軍隊控制權底從藩鎮手中,成功轉移到朝廷手裡】

 漢

 劉啟一貫性地將群臣趕出殿外,自己帶著小劉徹坐在階上聽天幕講述,聽到趙匡胤的舉動,他轉頭問太子:“徹兒對此怎麼看?”

 小劉徹撐著自己胖鼓鼓的臉:“兒臣不喜宋太祖做法,雖達到收權目的但也給宋家江山留下危機。”

 杯酒釋兵權全了君臣情誼,但給後世兒孫留下太多隱患,如果遇上兒孫真氣能一掃沉痾還好,要是不能

 唉,至於君臣情誼,小劉徹胖乎乎的臉上做出老氣橫秋的表情:彭越等人與高祖共打天下時沒情誼嗎?

 怎麼沒有?他們之間還是刎頸之交,但高祖為漢家計還是提劍蕩平天下,否則哪裡還有他們父子倆在這觀天幕之事?

 聽到自家兒子一貫風格答案,劉啟側目提醒他:“想過他為何要行此脈脈手段嗎?”

 小劉徹臉蛋皺成一團,想了半晌才慢吞吞道:“他無法壓制武力噬主風俗?”

 不是不想更換功臣,而是因為殺不了?

 嗯,不錯,劉啟眸中閃過一絲滿意,面上卻又追問:“若你是宋太祖當如何?”

 “首先.”小劉徹慢吞吞地伸出手:“兒臣先要兩人:衛青和霍去病!”

 劉啟一巴掌拍在他頭上,冷哼:想得挺美!

 【軍權收攏後趙匡胤提拔了一批少壯派,然後開始軍事改革:

 1、縮小州郡轄區,除節度使駐紮以外的州郡全部劃歸中央管轄,至於知州和縣令等官員全由文官擔任,直接向朝廷奏事,跟你節度使沒任何關係;

 2.添置通判,相當於漢朝的刺史,現在的紀檢,但其主要作用還是分割知州的權力;

 3.在各路設轉運使,把各地的財賦除本地開支外全送到京師,把地方養兵的本錢給奪光,反正造反,不可能!

 4.禁軍每歲更變駐地,謂之‘番戍’,換成的同時將領不同行,不操行兵之符,沒有發號

施令之權。

 這樣就使得軍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此一舉可以說完全杜絕了藩鎮武將做大問題,但舊弊去除迎來新弊,兵卒更換後兵力下降問題.】

 天幕解釋了一句:【但這不是太祖一朝的問題,而是後續繼任者累積沉痾造成,暫且不述。

 總之趙匡胤表示:自唐以來節度使人事、財政、軍事一把抓,把自己養得兵馬強壯想稱天子,大亂天下!

 如今我把權力給解肢了,縱使你再驍勇無常也蹦躂不起來】

 唐

 李隆基親自將天幕說的宋朝條陳列出,皺眉毛看向他的宰相姚崇:“元之如何看?”

 姚崇與宋璟互視一眼,才慢慢道:“後朝棄邊防防內政,國事與我大唐完全相反,但其改革之策我大唐可借鑑一二。”

 比如武將和文官之間可相互牽制,但是.他細看紙上宋朝之法,立馬看出此舉弊端:冗官!

 各司與各司之間相互防弊,官員互為牽制,雖能安穩朝廷權力,但容易出現重重流弊。

 姚崇疲憊地捏了捏眉心,總算知道為何宋朝三易回河不成,各部諸官相互牽制下能幹成事就奇怪了

 他們大唐走的是精簡朝廷路子,宋策不符大唐國情。

 對於他的想法,宋璟亦是贊同,他們本朝有安史之亂毀大唐根基,但並不代表大唐要放棄外擴選擇內縮。

 所以宋朝的路他們走不了,也不屑走之。

 李隆基點點頭,他不明白未來的自己為何昏招頻頻,但現在的他正處壯年,雄心壯志想要大幹一番。

 後人口中的‘開元盛世’由他們君臣打造,那現在大唐上下已有最高目標:

 不僅要再造盛世,還讓安史之亂變天寶盛世!

 【實際上杯酒釋兵權這招非常厲害,厲害的不是杯酒解權,而是趙匡胤在遵循慣例的情況下開啟改革:

 將軍解權行為是後周政策的延續,是符合五代以來禁軍高層的遷轉認知:

 給軍頭較好的待遇,當有戰時以臨時頭銜讓宿將領軍作戰,如石守信在太宗一朝就曾授崇信節度使,隨聖駕北征大遼。

 大戰之後宿將重回藩鎮長享特權,快活人生。

 如果沒有這先置條件做鋪墊,你趙匡胤讓我交軍權?

 我們就算是好友也不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你】

 武則天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否則手中無權那不就是任人魚肉?

 宋太祖借舊制講情誼,許厚利得到軍權,倒是好手段。

 【趙匡胤藉著杯酒釋兵權後改革軍事,不但沒有造成流血衝突,還沒有引起時人反感注意。

 軍事改革成功後,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才算完成大部分武將作亂的隱患】

 天幕感嘆:【很可惜他這招順勢而為無人繼承,宋朝皇帝沒一個得了他精髓,看宋朝的改革像過家家樣你來我往,除了扯皮還是扯皮】

 正在扯皮的司馬光:.

 正在扯皮的王安石:.

 正在扯皮的蘇軾:

 正在扯皮的舊黨&新黨:你禮貌嗎後人!

 宋

 趙匡胤平復好心緒,告訴自己不慌,先聽天幕講述,借後人視角調整大宋船頭。

 他聽到自己改革軍政舉措,忍不住側目對趙普道:“當年天下帝王換十姓,世間兵戈不息蒼生塗炭,朕想要息天下之兵,向你要國家建長治久安之策。”

 他起身一步步地從御前走下,似乎在回憶著當時情形:“當時你說根治方法並不奇巧,其癥結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只要削藩鎮權、制住他們錢袋子,收盡當地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趙匡胤回身執起趙普之手,神情真摯:“則平,宋能延續國祚你功績當為首!”

 趙普躬身謙讓:“臣乃微末小功,全賴陛下之威!

 天下有陛下是天地之福,看後人講述,想來陛下成功扼住藩鎮口舌,使天下不復武人之患。”

 剩下的話他不敢如天幕那般直白道出,後朝宋臣既然改革,想必宋立國之策定是出現疏漏,否則也不會改革扯皮,還改行不了。

 【講道理趙匡胤稀散兵權,制約軍事,不流血解決晚唐五代藩鎮割據、武將坐大問題,是續五代背景下最權宜的手段。

 要知道當時百姓對戰爭懼怕到什麼程度?

 趙匡胤登基後開封有傳聞陛下要對遼用兵時,短短几日百姓出逃者達十萬之數。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趙匡胤想要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是挺困難的。

 當時遼國對於宋是什麼?

 龐然大物!

 宋朝新生政權還未鞏固,遼國已經立政五十餘年威壓各方。兩者相比中原正朔是遼,所以宋想要攻遼國很艱難】

 柴榮皺眉:不平北怎麼定天下?

 他轉眼落到趙匡胤身上,臉色盡是冷嘲:“難道你想先定南?”

 趙匡胤低頭不語,如今他多說多錯,不說還有一線生機,他

又何必惹陛下眼?

 【雖然趙匡胤對之的穆宗是個荒淫腐化的契丹皇帝,同時契丹朝堂又因鬥爭劇烈疏於對外,使遼國漢將聞風而降。

 但趙匡胤當時要的是穩定政權,所以他的選擇與柴榮先北後南策略相反,先南取巴蜀增朝廷財政,然後再取荊廣、江南,最後再定北上。

 但北伐太過艱難,所以他儘可能地想以不流血的方式,兒皇石敬瑭拱手出去的燕雲十六州給拿回來

 比如用錢買勝利!】

 秦始皇:???

 劉徹:你說什麼?

 李世民:勝利可買?為什麼不趁遼混亂時北上賺得軍功?

 【你契丹不是很厲害嗎?

 契丹精兵不過十萬人,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算下來只需要花二百萬絹,就能把敵人通通全除光!

 痛快!真是個好主意!

 且不說有沒有番兵能不能接你這殺人單子,就算有那得派多少殺手才能殺盡十萬契丹兵?

 這招不行,趙匡胤再次表示用錢買人頭不行,那朕用錢買江山呢?

 你契丹佔我燕雲十六州不就是為了錢嘛,錢就是江山,江山就是錢,朕懂!

 朕設個封椿庫,每天往裡面存錢,從朕開始每任帝王都躬行節儉,比如帝王嬪妃的衣裳要進行換洗,不能穿過即扔,這樣浪費。

 至於臣子委婉勸解朕的話:陛下你這樣沒帝王威嚴?

 怎麼沒威嚴啦?朕在家就是這麼穿的,有問題嗎?

 沒問題!

 與其勸朕還不如多給朝廷掙點錢,讓朕存夠了錢就用錢買地盤,不讓百姓花錢流血。

 要是契丹不幹?

 那朕就用這錢招募士卒,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朕相信五代驍勇牙兵找找還是能找出來的】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瞪大了眼:還能有這操作?

 這.這宋太祖還挺可愛啊!

 趙匡胤黑胖有臉上開始出現紅色,瞥過憋笑的群臣忍不住辯解:“朕有此意但絕非兒童戲耍之話。”

 後人調換了語術,什麼朕懂,什麼要求臣子多掙錢,朕沒有,朕不是朕很正經有威嚴!

 天幕汙衊朕!

 【趙匡胤對外儘量不以流血方式定江山,對內也是首選和平手段集權,如杯酒釋兵權,但矛盾的是沒有清洗過的政權,很難建起強硬的帝王威嚴。

 趙匡胤黃袍加身好處是順利開局,壞處是前朝甚至南方諸國的文武官員,都被他以高官厚祿許之,造成結果:軍隊朝廷派系林立!

 即使有他壓制各方也很難合力,更不用說集中力量對外禦敵對內建設。

 終其原因除五代舊風外,還因北宋朝廷隊伍沒經過鐵打成不了一塊,缺少自己的鐵桿力量仗身四方!

 論單人武力值趙匡胤在歷代帝王中當屬帝王之冠!

 他的太祖長拳、游龍棍法到現在都還有傳承,但他建起的軍功卻不能全面壓制後周所有將領。

 柴榮南征北伐時,每一戰役趙匡胤都有參加,並且每仗都立下不俗之功,這些軍功作為將軍很耀眼,但作為開國皇帝就差點威望】

 朱棣心中微微不服氣,他驅韃子立大明之威,又封狼居胥,難道自己武功還不如他宋黑胖?

 【趙匡胤能上位是因他結義的十兄弟鼎力助之。

 而這十兄弟也是屬於禁軍系統,比如王審琦任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韓重贇任殿前司控鶴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把禁軍放到五代兵種範圍,就是五代中最容易噬將的牙兵,但這塊牙兵也不是全屬於他,這也是為何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全國禁軍給招進京師的原因之一】

 三國.蜀

 諸葛亮對劉禪道:“你可明白後人講述?”

 劉禪坐得闆闆正正,神情肅穆地點點頭,天幕講得直白通俗,他一聽就知:“後人的意思是說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驍勇士卒收為麾下,強壯自身力量後以溫和之姿取得權柄?”

 不管宋太祖黃袍加身下的弊端,但他能將宋朝傳承下去,也能表示其手段之高明,其細節處該夠他反覆思索學習。

 諸葛亮欣慰地點點頭,孺子可教也,同時心中亦在想:或者是後人講得淺顯易懂,所以太子才學得認真,下次講課時他要不要講得再直白點?

 【因朝廷力量不夠鎮壓蛇鬼牛神,即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地完成政權交替,但面對五代舊習時,他也會感到棘手。

 後蜀滅亡後,宋將亦是同樣大肆劫掠,宋軍軍校行‘割民妻乳而殺之’的不法之事,趙匡胤想斬此軍校於陣前,但左右近臣全都‘營救頗切’,力保其軍校不死。

 這種情況趙匡胤能怎麼辦?

 只能當眾流淚言我等吊伐興師,與婦人何關,何至於如此殘忍才將其懲之。

 出現這種結局一是五代武將風氣難改,二是其帝王威嚴建設並不完全成功,手中少了強硬力

量。

 所以舊時五代遺傳風氣直接激起全川譁變,讓‘十四萬人無一是男兒’的蜀軍直接降而復叛,宋不得不重新鎮壓蜀軍。

 對外如此那對內呢?

 同樣難搞!

 宋朝政治制度在唐以來的原有基礎上添柱塗改,有變動沒建樹。

 就拿開國上下分蛋糕之事舉例】

 宋

 趙光義對天幕講述很是不滿,如果天幕未降臨此時他應率軍北征遼國,破北漢拿下燕雲十六州。

 現在天幕的講述完全是打壓自身氣勢,豈能容後人如此放肆,當下就反駁天幕:“一派胡言!太祖登基之時內存割據不法勢力,外有契丹侵擾,其形勢之嚴峻豈是你黃口小兒能道出的?

 昔年太祖累經整頓各地軍卒,束以軍法禁之,但兵卒驕橫恣肆,貪婪不法之惡習仍舊未去,如此種種豈能短時能解決?”

 大理少卿呂端等臣亦是贊同:後人對五代十國瞭解過於淺顯,各國帝王雖多但兵勢卻盤根錯節,想要廢除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後人所言未免太過苛刻。

 寇準氣得鬍鬚發顫:“太祖率軍回開封時,與眾人約法三章:對後周太后幼帝不得驚犯,對後周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百姓不得掠奪,違命者族誅!”

 僅此三章也足夠彰顯太祖之仁德,我宋也以仁治天下,後人竟嫌太祖未對後周公卿進行血洗,實在太過殘暴。

 實在是荒謬!

 【因為宋是上層軍事政治變動,社會階級沒有經歷過衝擊,加上朝廷對各方的厚待,所以宋廷沒有機會掌握無主荒地,也沒有多餘田地對民眾進行分田。

 像曹魏、北魏、隋唐開國都分田制來提高國家自耕民擁有率,儘可能地擴大自耕民來確保朝廷稅收來源的同時,也是為自己朝代收攏人心。

 但宋不行,天子換人做但是地還是老爺們地的地,無地百姓還是無地百姓。

 宋廷宋著急嗎?

 不急,因為朝稅收來自唐後期的兩稅法,按土地收稅,土地越多稅收越多。

 所以這也是宋廷不立田制,不抑兼併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瞅著天幕上寫的‘立不了也仰不了’幾字,抬手揉了揉太陽穴,難怪後人說唐宋變革唐宋變革。

 宋朝種種跟唐之前全然不同。

 不對,他心中一激,宋承五代,五代續唐末。

 唐末…李世民捂著頭,他作為太宗操心唐末事誼有用嗎?

 不管唐末?他忍不住啊!

 管唐末?他管不了啊!

 【同時為了收足稅,宋承五代各種稅收於一身,如羽毛皮革等物的雜變之賦,以及不管你要地沒地都要繳的人丁稅等等。

 朝廷為收更多稅錢,讓民眾養家餬口開始鼓勵各行發展商業,不發展不行,不然國家怎麼解決那麼多無地民眾的就業問題?】

 天幕感嘆:【北宋初各地藩鎮林立的局面,與我們建國後的環境有幾分相似,我們建國後直接剿匪三年,殲滅240多萬武裝力量,用我們的人民軍隊直接推平全國土匪。

 但北宋初不行,對外先安內,所以趙匡胤位期間主要就是兩件事:消除藩鎮,整改官制。

 甚至杯酒釋兵權後的第八年,杯酒釋兵權事件還再次上演,以酒奪白重贊、武行德、王彥超等人兵權,壯大中央禁軍實力。

 這樣的辦法雖集中軍權,讓藩鎮不再做大,但也預示著宋武力存在先天不足,國家前進時就有瘸腿跡象,這種跡象應該是接任者繼續深化改革自身,但.很遺憾,宋軍事改革因戰敗而止】

 趙匡胤顧不得天幕所說的戰敗,他不停地詢問後人你們是怎麼推平土匪,為何軍隊不承舊習?

 或許是心中過於急切,他的問題化為彈幕飄過歷代眼前,趙匡胤:請問宋軍該怎麼做?

 看著碩大的趙匡胤三字,兩宋有人激動有人沉默:

 趙恆(宋真宗)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臉,隨即又理直氣壯起來:“朕的皇位承先皇遺旨,再正統不過,朕為何心虛?”

 不虛不虛,再則要心虛也是先帝,關他何事?

 而趙頊(宋神宗)及王安石等人卻是激動不已:太祖,我等意志改革,除宋沉痾舊弊,請太祖指點!

 但他們的心聲沒有化為彈幕,更沒法被趙匡胤所見,只能聽天幕道:

 【該怎麼做?

 趙匡胤自己就給出瞭解決之道啊!

 武臣盡讀書,宰相須用讀書人!

 讓武臣通治道,善兵機通謀略,知明理不就是趙匡胤提出來的?

 只是他把目光放到武將上,遺漏了中層軍官教育】

 宋初諸將出自草野,行事如盜賊無賴,趙匡胤坐回椅子上慢慢道:“昔年光武定天下後,引公卿郎將讀書講解經義,讓武夫變為能操持吏事的能臣,明悉君臣大義。”

 當年他言‘今之武臣欲盡令讀,貴知為治之道’,也是希望他們能明尊卑名分,成為護治國秩序的將佐官將。

 後

來武將做了嗎?

 有人聽勸解讀書,但更多的人是不喜讀書,天下諸侯賢明知書者,唯張永德一人而已。

 【即使趙匡胤對中層軍進行教育也沒用,我們人民子弟兵是實行全軍教育,對軍官要求是愛護士兵,有事長官先上。

 全軍要遵行八恥八榮紀律,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但宋朝的軍隊不行。

 宋朝的軍隊是些什麼人?

 地痞流氓、叛民、流民、饑民!

 在宋朝皇帝看來,五代十國造反作亂的人都屬無業地痞之人,朝廷把這些人招募到軍中,給他們提供厚祿,再用軍紀來束之,但,使他們學會自愛自重。

 最後再把他們困於階級之間,讓他們反去保護良民,這樣天玉就能太無,再無百姓反叛。

 也就是講宋朝的軍隊跟歷朝完全不同,唐朝士兵被稱為‘長征健兒’,唐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而宋則是相反。

 軍隊承擔著消滅社會不安定分子的意義,其責任性高於抵禦外敵的職能。

 出於這樣的目的下,到宋仁宗時朝廷養禁軍七八十萬,有用之人不滿七八萬。

 這就是宋朝兵弱的原因,好男都不當兵了,你還想抵禦外敵?】

 天幕嘲諷的語氣像巴掌一樣打在趙匡胤臉上,他怒氣沖天的同時又頓生委屈:養兵安天下乃百代之利,怎麼不是好政策?

 只是…只是他也沒想到宋仁宗時期禁軍竟有七八十萬人,而可用者不足七八萬?

 現在朝廷禁軍僅有二十萬餘人,個個都是精壯驍勇的好士兵,怎麼會增加那麼多?

 宋仁宗是他第幾代子孫來著?

 【從某些方面來講網盡不法之徒充軍,是個好主意,但趙1沒想過除地痞流氓外,那些流民、饑民從哪來?】

 天幕發出靈魂質問:【都是丟了續以生存的土地,及走投無路的百姓中而來。

 百姓無田或者有小田者,過不下去聚眾造反,朝廷招安為軍完美解決問題。

 然後各方土地主及品官形勢之家繼續兼併小農田地,小農主活不下去就聚眾造反,宋廷再次出面詔安收編,嘿!完美閉環了不是?

 閉環的最後肥的是誰?苦的是誰?承擔的又是誰?】

 秦始皇非常難以理解宋朝做法,對於用軍事取天下的大秦,良家子是橫掃天下的重要士卒來源,後朝怎麼能把軍隊當作收容所?

 劉徹&李世民瘋狂點頭:啊對對對,在他們兩朝非良家子不能參軍。

 他們對比了自家參軍條件及可得前程,忍不住齊齊輕嘆:“宋太祖為安民斬斷了良民參軍前程,否則怎麼會讓地痞流氓充斥軍中?”

 但凡有利可得,百姓都不會說出好男兒不當兵的話。

 兩帝王越想眉頭越是緊皺:宋兵力不行,那他們邊防怎麼辦?

 宋可是有敵國在側的!

 【各地地主誰來制?

 朝廷啊!

 趙匡胤認為富者連阡陌,是為國守財而已,兼併之財相比爾等也樂於輸送給朝廷,畢竟這些都是趙家之物】

 天幕麻利地貼出一張‘我朝廷需要時你就得給錢!’的滑稽圖,不得宋臣大罵就直接講述下去:

 【宋朝有個坑爹重役叫‘衙前’,通常是選鄉中最富者擔任,主要服務州縣衙門,主管運送官物、看管府庫糧倉或管理州縣官廚房等等,服役期內各種花費基本屬於自費。

 如有衙前為解送黃金七錢,跋涉千里需要耗費一年時間,其間各種人情關節食宿所費動輒千貫,若運送的是貨物,貨物損耗還需賠錢。

 所以大戶當衙前往往不過三五年後,瀕臨破家跌落階層】

 宋

 王安石與官家就著天幕講解內容詳談:“昔年太祖建修河工匠太過勞累,一改歷代服役舊俗,讓司衙使錢於降人不使他們平白辛苦。”

 從此工匠不再無償勞役,為官府輪值服役也有了工錢。

 但是…王安石頓了頓,還是繼續把宋積弊道了出衙前不過是其中一種。

 各司官吏派役務求其多,百姓為求避役,有打草供柴給官吏,饋送歲時費用,甚至不敢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糧。

 就怕成為鄰里左右的富室,被指為衙前。

 王安石長嘆:“這些年破人之家,前後不少,造成結果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長期下去於國不利。”

 趙瑣長嘆:“介甫心繫天下,若非介甫道出,朕也不知宋積弊至此。”

 王安石苦笑,即使他不說,天幕也要講的,早晚而已。

 天幕語氣說不出的諷刺:【但真正的品官形勢之家有優待,不會被選當衙前哦!

 相反這些品官形勢之家,會借中小地主及自耕農躲避衙前、里正之役時,把假掛在他們名下的田地真正吞吃入腹。

 所以北宋建國不過幾十年,就形成了其他朝代中後期的大魚吃小魚,小魚落敗成奴的生態環境。

 但當時趙匡胤心有塑建內政,但重點還是想北

上伐遼。

 很可惜他的壯志豪情沒能施展開來,倒是留下一出千古懸疑劇‘燭影斧聲’】

 作者有話要說

 我發現我是真的提不起勁寫宋朝皇帝反應,特別是二聖完顏構。

 寫著就煩,我寫趙光義反應我都能找到他亮點,好歹人家內政及格,但想到那三,我天!

 宋朝初的情況與我們建國進行印證,還很有趣。

 建國方式:

 宋:篡位;

 我們:人民打下來的;

 建國土地:

 宋:無地分百姓;

 我們:打地主得土地;

 士兵情況:

 宋:收監各類不法之徒;

 我們:人民子弟兵!

 趙匡胤最厲害的是把宋朝給傳承了下來,而宋朝最厲害的是篡位後國祚延續三百餘年。

 王莽、司馬懿、楊堅篡位都沒長久,宋獨一份,還是很厲害!

 參考書籍:中國古代經濟改革家:鏡鑑興衰三千年

 中國經濟史

 宋史十講

 經緯度叢書·秦制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則

 論文:北宋不仰兼併,田制不立政策新論

 宋代田制不立本義新考

 淺析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對宋代軍政影響

 感謝在2024-04-0723:58:50~2024-04-0922:37:5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鳳梨蝦球qwlx、末凌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陳雕雕、cx33010瓶;天道好輪迴5瓶;星垂曉霧~3瓶;陳小喵、li2瓶;玥曦、譯名·奧格瑞瑪、夢瑤、墨筆還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chgkbxkjg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