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各行祖師倒計時

 【現在有部分人認為封建禮法殘害女性,民眾體格變為羸弱,讓華夏精神力創造力缺乏,顛覆漢唐以來的對外競爭力,追求變態貞烈觀念等等,這些全是儒學之害,其中主力就是宋朝理學!

 然後得出結論:理學它就不是個好東西!

 其實這些言論跟孔夫子是千年禍害一樣,有些言過其實,相反宋朝理學在初期說得上是優秀】

 宋

 原本王安石聽到孔家店三字,心中頓覺不好,現在又見到孔夫子言論再次上演,一時間滿殿寂然無聲,皆盯著天幕幾欲拼命!

 後人,你在天下人面前毀我儒家聲譽,我儒家定要將你遺臭萬年!

 怒髮衝冠者指著天幕怒罵:“我宋立於五代百廢待興上,自唐以來,世俗風俗日於奢淫,士習風骨卑陋不堪,儒學更是幾於廢熄,我等恢儒右文之艱難,你這小兒知道什麼?

 夫子說得對,天下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不僅宋廷官員對天幕說辭有異議,就連民間讀書學子亦是反抗:“你非宋人,豈知儒學精義,汙我學說?”

 一時間天下沸騰,議論斥責詛咒之聲四起,絲毫影響不到天幕講述。

 至於因民怨生成的彈幕?

 吳曉思表示:只要我眼一閉,它就沒存在過!

 【自殘唐以來,華夏神舟大亂,戰爭把文化積累、政治體系及道德倫理打得丁點不剩。

 如果說五胡十六國時期,還有石勒心慕中原文明尊儒推儒,甚至以儒學來立後趙學校,文化道統好歹留下星星之火。

 那麼五代十國的暴烈戰亂,讓華夏神舟一片殘礫,文化幾欲斷絕,公序良俗混亂不堪,從軍閥帝王到士大夫平民百姓,擰不出一個代表性人物。

 哪怕是歷朝都在想治天下的儒家士子也沒亮眼存在,唯一發展壯大的是佛道兩教。

 用宋儒自己的話講:五代整個儒家士大夫卑瑣得很,道德淪喪沒有人倫可言,儒家星火是他們點燃。

 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說得沒錯,沒有北宋儒家興起接續道統,或許華夏文明就很難流傳至今,畢竟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儒學漸熄,還要排除佛道對世俗的影響,所以學術上把北宋儒家稱為‘儒家復興’】

 漢

 正在記天幕之言的董仲舒第一時間抬起頭:“佛教如此厲害?”

 儒學是春秋顯學,到漢一朝已有獨尊之勢,沒想到後朝儒家竟如此不堪,從魏晉到宋幾百年時間,都沒能立下完善學說抵擋神學。

 想到這他不滿地皺了皺眉:後朝儒家不攻擊力不行啊!

 看看他公羊學說啊,能力賊強!

 【但儒家復興並不是那麼好復,它的復興路從唐朝韓愈開始,他見世人興煉丹出家,把崇佛道風氣推向興盛滲入生活習慣,認為這樣不行,夷狄教派怎能壓儒家主唐人世俗?

 於是列出儒家族譜,想重啟儒家仁義、孝道來改善當時風氣。

 嗯…儒家族譜的學術語是:道統;

 他把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作為

 儒家傳承道統()?(),

 為儒家起源理出合法性、權威性、正規性。

 但尷尬的是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但孟子之後無儒家王者塑儒家學說體系()?(),

 咋辦?

 韓愈大手一揮()?(),

 把自己添上作為承上啟下之、排擊佛道之用,這就是儒學復興之始,教科書上叫做‘古文運動’】

 唐

 李純(唐憲宗)把目光落到國子祭酒韓愈身上:“沒想到韓卿排佛心連後世都知曉。”

 先皇好佛(唐憲宗),知法門寺奉有一節釋迦牟尼的指骨,便想迎佛骨於宮內供養三日,但韓卿上表堅決勸阻: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宮中豈能恭敬供奉?

 按他韓愈想法,就該把這玩意給投入水火,永永遠遠地給滅掉,要是不滅肯定運祚不長,會得禍事。

 結果韓愈沒把佛骨給滅掉,差點把自己性命滅掉,若不是裴度、崔群等人說情,韓愈早被先皇給處死。

 但死罪雖免,但活罪難逃,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直到他登基為帝才將他撈回京城,做了國子祭酒。

 面對陛下調侃說辭,韓愈抓緊機會上表:“陛下,宗教之弊後人已言數次,佛教真的無害唐武宗又何必滅佛?”

 陛下你想想西方的基督教啊!

 它們狂妄到什麼地步?

 狂妄到要皇帝下跪親吻教皇腳趾啊!同為帝王你能忍?

 李純當然不能容忍宗教凌駕於皇權之上,但大唐佛教雖盛卻沒到猖狂地步,頂多為國家稅收、徵兵、勞役等問題造成嚴重困擾。

 面對韓卿再次諫言,李純目光微移:“愛卿吶,儒家學說有失啊!”

 畢竟佛法教義真的很讓人著迷啊,無我、本我,寂滅等等,辯不完

啊辨不完!

 並且韓卿,別忘了你後你給雞喂丹吃肉的事嗎?

 韓愈:好氣!

 【韓愈的想法很好,但僵化的儒家根本打不過佛道,儒家擅長教化之道,但教化並不代表學說系統完善,所以隋唐時期朝廷還是好佛道輕儒。

 這種輕儒一直延續到北宋初期,儒學還是沒有受到重視,科舉雖然要考經帖,但考試重點還是以詩賦為主。

 這也是為何宋詞繼唐詩之後,再現璀璨的原因之一,很簡單:科舉要考!】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探頭:哦?宋詞是怎樣的璀璨?

 好奇!

 須知詩賦要年歲經養才能滋生出文辭,而宋詞能與唐詩匹配,相必宋也是富裕長祚之國。

 【但北宋國情與唐又有不同,宋之前朝廷官員以外戚、權貴門閥家族為主,像隋唐開創科舉,但官員還以舉荐居多,庶民想要投身仕途,除了投貼自薦等方式外,還能從軍爭功實現階級跳躍;

 自從黃巢踏盡公卿骨、朱溫大破甲第朱門破後,中上層文化塌陷,無法支撐朝廷運罷,於是北宋時期的官吏來源變為:庶民】

 唐

 黃巢,又是黃巢朱溫,李世民暗自捏拳強忍心中殺氣,但對天幕中的唐朝末路無可奈何,只能告訴自己:他做

 得還不夠?()_[(.)]???_?_??()?(),

 當努力治唐安國()?(),

 不使安史之亂再興!

 而踏盡公卿骨的語言讓鄭、趙、陳等世家卻是猛地變了臉色()?(),

 唐覆後他們家族也盡滅?

 窺見未來的各家家族臉色陰晴不定()?(),

 顧不得天幕還是講述,旋身回房提筆寫信給其他家:大唐絕不能亡國!

 大不了他們面對唐皇政令時,讓步妥協保存家族,也比滅族好!

 【庶民與權貴相比,他們家中無底蘊可學各類經義,詩賦雖好但不能治國,全民投身詩賦與國無利。

 並且宋朝又以‘興文教,抑武事’為治國之策,要興文教必須研究經義學問。

 所以宋神宗時期朝廷取消經義、貼經、墨義,專以經文、論、策取士,走通經致用之法。

 為何到宋神宗時期才改考試內容?

 原因之一是儒學解決了兩個問題:

 1.完成佛教復起挑戰:世界本源問題;

 2.重立三綱五常,建起新的道德秩序;

 換句話說,儒學復興成功!

 宋真宗以後的儒家自魏晉以後,終於能正面剛佛道兩派,拿下建立社會秩序解釋權,真正把‘以儒立國’落到實處】

 天幕頓了頓補充一句:【打個比方,北宋初期的情況與咱們建國之初有些類似,國家民族三觀該怎麼重塑,民族之魂是什麼?課本要怎麼編寫來抵擋封建餘毒。

 這些問題就是北宋時期儒家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到宋立國近百年才真正解決】

 漢

 劉徹支著下顎,興趣缺缺地聽著天幕講宋,近百年才落實以何策治國,有問題嗎?

 他大漢不也是經幾代人後,在他手中才確認‘儒皮法骨’的治國之策?

 不過…大宋以儒治國?是真正的純儒治國?

 劉徹抬起眼,閒閒地問丞相:“後世以儒治國,愛卿覺得如何?”

 儒家出身的公孫弘嘴角一抽:陛下你是想問儒家終於全面佔據治國大義,臣開心嗎?

 臣開不開心重要嗎?

 但面對帝王之問,他還是老老實實回答:“臣乃大漢臣子,漢威傳八方才是臣之心願!”

 聽到他回答,劉徹欣慰地點點頭:“既然如此那通西域之事便由丞相主導吧!”

 打工人公孫弘深吸口氣,拱手行禮:“諾”

 【自佛教入華、道教成立以來,儒家就一直面臨佛道思想挑戰,其中又以佛教為最。

 佛教帶來了類似本性論問題:我從哪裡來?我死後又要往哪去?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

 秦

 突然陷入沉默的秦始皇:…後世閒暇到思慮無形之事?

 他大秦歷代目標:東出、強國、一統天下,根本沒想過不存在之物,於他們而言有時間想無形之事,不如多考慮如何攻城奪池。

 而如今大秦完成祖祖輩輩目標.他目光落到案上成堆的竹捲上,後世皇帝有時間辯論佛法,他頂多抽空過問長生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