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 各行祖師af

 【比如:煤炭和石油天然氣?

 天然氣指藏於地層中的烴類和非烴類氣體混合物,它是我們現在主要的燃燒用料。

 古時因運輸技術限制下對天然氣的開採僅限於當地,只需在地上打一口井,天然氣便能自然噴出燃燒,所以古人把天然氣稱為‘火井’。

 如四川自貢就是利用天然氣煮鹽,節約木材和人力】

 不等眾人有所反應,天幕語速開始加快:

 【石油國外被叫作‘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咱們老祖宗稱它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它的作用除了用來照明外,也用於軍事作用。

 如北周武帝時期,突厥圍攻酒泉,守將用石油燒燬突厥的攻城器械,打退突厥人。

 但石油除了地表層好取外,位於深地層非常難採,所以南北朝時期曾通過貿易的方式,進口石油作為軍事儲備】

 聽著天幕熟悉的語速加快,眾君臣心慌伸手:此番講述快結束了?

 別啊!後人你離講完三百六十行還早著呢,你慢慢講,朕等著聽!

 吳曉思:你們想累死我就直說!

 【到時宋時,石油更是成為戰爭進攻武器的必備物,‘武經總要’中的‘火車’,便是用石油裝入罐中,在必要時將此車衝入敵軍中行火攻。

 除此之外,古人探索出石油其它功能,比如用來殺蟲治瘡,甚至用來制墨。

 制墨人是北宋沈括,用石油灰製出石油墨,顏色漆黑透亮,是世界石油造炭墨的人,他見石頭隙中流出黏稠似漆,便將此取名為‘石油’。

 於是石油的稱謂一直用於現在,他在寫‘夢溪筆談’時,化身預言家:“此物在後世定有大用。”

 為何?

 他認為石油之生於地中無窮無盡,不像松木有限被人用竭】

 唐

 “沈括大才啊!”李世民拊掌輕嘆,沈括之名他已從後人口中聽到數次,雖不是治國大臣,但卻是技藝能臣。

 他收回目光細想大唐天然氣與石油相關記載,幾息後遲疑道:“朕聽軍中將士閒談時,似乎.高奴縣有石油?”

 李靖接過解釋權:“回陛下,高奴縣稱為石脂水,浮於水上如漆,當地百姓採之用於照明。”

 李世民頷首:“高奴縣上下倒也不擔心生火做飯。”

 整個長安城一日三餐燒水煮茶,不知要用多少薪材,若不是高奴縣離長安太遠,他都想遣人採石做長安燃料,以此緩解長安少材的困境。

 【沈括只說對了一半,石油的確是有大用,製衣的化纖織物、塑料製品、化肥、殺蟲劑等大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但石油在地球中有數,為奪石油戰爭硝煙都復燒了好幾次,再不提戰爭後的政治風雲。

 事實上咱們對石油的探索一直都在推進,把它作為潤滑劑、防腐劑、黏合劑等等,明代時已初步掌握煎煉石油之技,再稍稍完善就能得到煤油和柴油。

 但是呢.就那樣吧】

 宋

 聽到後人一言難盡的最後一句,沈括不由得好奇:後人怎麼這麼嫌棄?

 明朝後面是哪朝來著?

 但更讓他驚訝的是石油竟然能做成衣裳?

 黑乎乎如漆之物怎麼煉製出衣裳還有化肥的?

 另外化肥塑料製品又是什麼?

 一時間沈括腦子全是問號,正覺得頭昏腦漲時,就聽到僕從喜氣洋洋的聲音:“老爺,官家有旨請老爺進宮。”

 僕從望著沈括離去的背影,自豪地挺胸:仙人第二次提到老爺啦,老爺真厲害,作為老爺的僕從也很厲害!

 明

 朱元璋揉了把臉,滿心疑惑:大清除了被英國用大炮打開國門外,還幹了些啥?

 後人嫌棄得連都大宋都比不上?

 趙匡胤狂罵:你禮貌嗎?你禮貌嗎?

 【無論是天然氣還是石油,他們都有一定的限制性,真正能暢行並推廣天下的,還是煤炭。

 在三大化石燃料中,儲存量最多的是煤炭,目前世界上存量高達十萬億噸,可供開採的七千億噸,按目前開採速度,可維持兩百餘年;

 石油在兩千億萬噸到六千億萬噸之間,但目前可採儲量不到九百億噸,按每年耗油量核算,約30年用光(不算油頁岩和油砂中的油)

 而天然氣在一千八億到四千億噸之間,可採天然氣在281億立方米,能滿足約150年左右的用氣需求】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朱元璋&朱棣:你們後人怎麼如此奢費?

 難怪你們要大力發展科學,再不發展連生火做飯都不能!

 【地球上能有如此龐大的煤炭儲存,主要源於石炭紀的氣候變化。

 石炭紀是以巨型昆蟲植物為主導的溫室星球,氣候變化使植物大量死亡,隨著沼澤一起埋入地裡的沉積物中,經過數百年的地化學反應,植物從泥炭轉為我們今天見到的煤炭】

 漢

 劉徹聽到巨大的昆蟲植物,神情沉思:先前有侏羅紀恐龍,現在有石炭紀,那他…

 他眼神下移,盯著龍袍突然道:“仲卿,後人言地球經過12紀元,你說這些紀元中是否有龍紀元?”

 高祖是赤龍所生,隆準而龍顏已讓人訝異,後來更是抽刀斬白帝之子起義抗秦。

 若無天意相助,高祖怎麼會在短短數年間就建起大殿?

 劉徹篤定:十二紀元中定有龍紀元!

 跟不上陛下思維的衛青:啊?

 見愛臣疑惑,劉徹耐心解釋:“龍為華夏圖騰,神蹟降臨前有誰見過真龍降世?說不定外太空還有龍星,裡面住著高祖等人呢?”

 陛下說法讓群臣臉色空白:陛下你說的每字臣都懂,但連在一起咋就看不懂呢?

 龍何時與外太空有關係?高祖又怎麼跑到龍星上了?

 並且公孫弘欲言又止:“陛下你忘了天幕曾講龍是蛇鹿等拼接而成的嗎?”

 世界迷霧之多,後人不是神並不能全知!

 劉徹振振有詞:再則世間何曾無真龍?曾在咱們眼前遊走的是什麼?

 那麼大隻金燦燦的金龍!

 【華夏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並利用煤的國家之一,新石器時代的新樂遺址(在瀋陽)中,出土了大量煤精做成的煤製品,可見古人不僅把煤炭作為燃燒燃料,還用於裝飾。

 春秋戰國時煤炭叫做‘石湟’或者叫‘湟石’,到三國時煤有了新名稱:石墨,魏晉時期‘石墨’與‘石炭’並稱,石湟這名號不再被人提起。

 到了元朝時間改名為‘煤’,有‘白煤’、‘黑煤’、‘石炭煤’等。

 現在我們叫的‘煤炭’是明朝時間定下,一直沿用至今】

 秦

 秦始皇撐著頭,半垂眼簾聽底下博士講解:“天幕所說的煤也叫煙塵解,最初時人將其投入甑中,誰知煙氣過甚,只能將食物丟棄,只在兩軍交戰中燒出濃煙,以煙幕克敵。”

 對於博士的解說歷史,秦始皇無甚反應,只輕輕瞥向墨家鉅子:為大秦計卿細聽。

 墨家鉅子:陛下,墨家要承擔紡織機、修馳道機械等等器具,墨家弟子的命也是命,求愛惜!

 秦始皇:

 【煤礦開採後先洗煤,分辨出煤礦等級,在進行焦化及碳化處理。

 最後進行煤厭氧處理進行氣化,液化或者是加工轉化等等。

 當然古時主要進行到第二步,氣化及液化是新世紀工藝】

 【煤炭首個發展高峰期在西漢時期,主要代替木材用來冶鐵;

 不代替不行,且不說軍中盔甲武器需要用鐵,別忘了鑄錢是西漢全民活動,咱們的漢武帝為取得貨幣戰爭勝利,屢次更改貨幣樣式,每次鑄幣柴火助力呀!】

 劉徹盯著眼前的‘豬豬撞幣’黑了臉,後人,朕是不是該謝謝你沒說豬豬陛下?

 (豬豬怒氣跳腳但沒用)

 他大漢律有規定:伐樹木禾稼者,按盜竊罪處置,後人,朕大漢很愛護樹木山川的,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由此可見漢時柴火花費多大?

 按史書記載推算,漢時冶鐵每煉一千公斤鐵水,需要約七千公斤木炭及約三百斤的石灰石和兩千斤鐵礦。

 七千公斤木炭得燒多少木材?

 燒到漢朝人自己都有疑問:四季砍伐林木卻不加禁止,水旱兩災的出現,是不是因濫砍樹木造成?

 水旱災禍的增加的確是因樹木減少後,水土流失容易引發山洪等自然災害。

 所以煤代替木炭,極大地減少對植被的損害,為了更好發揮煤的燃燒性,漢朝用黃土作為粘合劑,與煤灰混成煤餅用來冶鐵。

 煤炭傳到南北朝時,煤炭在民間屬於小眾愛好。

 貴族富人家中用特製模具製作煤餅,製作時還會往裡添加香料,使其燃燒時發出香味,這種煤餅被叫作‘髮香煤餅’】

 民間

 百姓精準捕捉到災禍二字,紛紛議論開的是真的,沒了樹木山神要發怒。”

 一長袍中年男子摸頭長嘆:“是啊,往日官吏大人勸我等種樹,俺還嫌麻煩不願意,今聽了仙音方知種樹重要。”

 是啊是啊,俺決定回家在院裡種棵樹。

 我要在門前種樹。

 宋

 宋簪花的富家子弟冷淳反對:“神蹟胡言亂語,什麼髮香煤餅?此餅雅號為‘香餅’!”

 髮香煤餅既無意境又無雅緻,直白得像民間俗名,那裡是他們慣用雅稱?

 ‘奇香分細霧,石炭搗輕紈’後人可懂?

 製作香餅必須用石炭搗為粉末,再用輕紈篩之,最後合入梨棗汁揉為餅,餅成後香氣輕盈又無煤煙臭氣,伴以讀書寫字方是雅緻。

 什麼髮香餅,俗不可耐!

 【煤炭耐燒,產生的溫度比木材更高,所以到唐時煤炭開採礦數增多,如銅川地區開採煤炭的同時,也利用煤炭高溫,

造出遠銷國外的利器——瓷器!】

 天幕展出一張張精美的瓷器圖片,歷代帝王騰身而起:甚美!

 李世民得意:大唐瓷器博大清新,渾厚有力,其色華麗豐滿,朕甚滿意。

 趙匡胤:大宋瓷器素淡含蓄,端莊挺秀,恬靜幽雅,朕甚滿意。

 忽必烈:大元青花構圖豐滿,流暢有力,大氣豪邁,像他蒙古,朕甚滿意。

 朱元璋:朕大明瓷器敦厚端莊,色彩濃厚又逸趣秀美,甚為獨特朕滿意。

 秦始皇&劉徹:你們不帶我們玩!

 渴望的眼神緩緩落到少府頭上,露出和藹的微笑:愛卿,朕你等哦!

 以上瓷器,額除了那大花大彩的瓷器(乾隆)外,朕都要!

 那個好俗!

 【但因開採成本過高,煤炭並沒有作為生活燃料。

 原因很簡單,因為煤炭煙火氣較大,其煉焦技術還未成熟,僅揚州等部分百姓使用煤炭取暖。

 所以大唐取暖主力還是薪材!

 但唐朝薪材用量太大,大到朝廷設‘庫谷監’、‘就谷監’、‘百工監’及‘斜谷監’四監專責木材砍伐還不夠用!

 哪怕朝廷將薪材與糧食、紡織並列,成為唐租庸調製的必收品,長安該發生的‘柴荒’還是會發生。

 柴荒嚴重時朝廷還對京官實行柴火供給制:五品官員以上每日供應2斤木炭,他國蕃客供應3斤木炭,若領取木炭不夠量。

 吶,去皇上的苑裡割蒿草當柴燒吧!】

 秦始皇&劉徹震驚:後朝連薪材都供應不上嗎?朕看宮外山頭樹木多得很啊!

 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呵呵!

 【官員得炭都如此艱難,更不用說百姓,要知道唐時京師之眾,人口不下百萬!

 為讓百姓有柴火做飯,朝廷特意允許長安及洛陽兩地的民眾砍伐道上樹枝做柴火。

 但.還是柴荒!

 這也是為什麼‘唐宋兩朝’是河南森林減退高峰期,無他,人們生活日常、建屋造陵都靠它!】

 李隆基看著天幕陷入了沉默:哭泣的樹木配字我太難了!

 近年朝廷民間用炭過甚,四監收取的木材有限,他都在考慮是否要增設木炭使,收羅各方木炭以供朝廷使用,如今看來得多讓人種樹才行,否則唐朝子孫無薪材可用。

 【直到北宋中期,採煤成本降低,加之柴荒成為宋朝‘民生國事’,煤炭終於開始進入人們生活。

 到北宋末年,煤炭成為家庭首選,生火取暖盡仰煤炭。

 這時的煤炭不僅僅用於大宋生活,還帶動大宋冶鐵產業,僅宋神宗時期生鐵量就達到7.5萬到15萬噸,是六百年後英國的兩倍半至五倍。

 到元代時煤課已成為元六課外最重要的稅收。

 煤炭全面使用鼎盛時期是在明清,林木資源有減無增,生活取暖根本離不開煤炭,若家中無煤炭,灶上煙火即絕。

 所以明清的煤窯主要以窯為主,官窯僅佔一二成,但明煤量之大,僅嘉靖年間宮中鑄錢就用煤十四萬五千斤,更不用提宮中灶廚、查房等部門用煤量;

 為了保證用煤量減少人力,明朝還規定:犯罪者可以運送煤、磚、石等物贖罪,如徒一年,可運水和炭一千七百斤消罪】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趙匡胤:朕不知道煤炭的好處嗎?

 降低開採煤炭成本法說一說啊,後人!

 【上世紀50年代家裡長輩總是騎個三輪車,到煤廠買煤買上100塊煤,帶回家堆在角落用於生火做飯。

 嗯,這就是咱們取暖生活都離不開的蜂窩煤!

 蜂窩煤跟漢朝時期的煤餅相似,但蜂窩煤比煤餅更為圓潤美觀,更重要的是煤上多出十五個煤眼!

 煤眼讓蜂窩煤與氧氣接觸更高,所以高效易燃,能讓氣體和熱量得到更好地利用,所以蜂窩煤更耐燒,氣溫更高!

 兩塊煤可燒兩小時到兩半小時,在蜂窩煤快燃燒殆盡時,往爐上放只水壺,蜂窩煤殘餘餘熱氣就能讓水變溫,用於洗漱。

 蜂窩煤最大的好處是節約成本,如一家六口,每月燒煤需用300餘斤煤,燒蜂窩煤可節約百斤。

 蜂窩煤是伴隨著咱們走過貧瘠時代,直到咱們生活富裕些了,才開始使用液氣罐】

 見天幕結束蜂窩煤的講述,劉徹等帝王按捺不住,厲聲令群臣問天幕蜂窩煤做法。

 先前後人講煤炭史時並不在意,後人不提開採技術僅談取暖歷史,其吸引力還比不上後世精美陶瓷,畢竟挨凍的人中不包括帝王。

 但現在這蜂窩煤.秦始皇覷眼望著制式簡單的蜂窩煤問墨家鉅子:“你可會制?”

 高大的墨家鉅子思量幾息,斟酌道:“從圖樣看蜂窩煤很簡單,但不知原料具體如何。”

 他頓了頓又解釋道:“後人曾言漢時用黃土作黏合劑,或許蜂窩煤也加了黃土?”

 秦始皇拄劍沉聲下令:“問天幕!”

 不僅歷代君臣出聲詢問天幕,民間祈求蜂窩煤者更甚,甚至有人哭著下跪‘砰砰砰’地直磕頭,只求仙人賜方!

 白居易掀起下襬鄭重伏拜:“願神蹟發慈悲之心,使天下百姓衣不單!”

 他到現在都記得去歲賣炭老翁的眼神,冷著身子祈願天冷炭賣價,沒想到千斤炭卻被搶走

 世間百姓難啊,望神蹟護護天下蒼生!

 (吳曉思看到眼前彈幕陷入了沉思:請說明蜂窩煤製作步驟!

 這兩天到底怎麼回事?劉昭他們小組講解時,也總有人提白目問題,作為追星女孩她第一反應:學校對家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