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章 【自古以來,關於...

 【自古以來,關於國家政權如何平穩傳承,就有立嫡、立賢的爭論。

 嫡長子繼承製是周公“制禮作樂”的重要制度,是宗室權利的重要部分。

 此繼承製度能讓皇位繼承有法可依,讓君權交接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能穩定相接。

 古時統治者正妻為‘嫡’,首次得子為嫡長子,如李承乾為嫡長子,在禮法上李承乾當為唐太子,天然受到臣子擁護。

 其他妻子為‘庶’,生子為庶子,如吳王李恪便是庶子,在禮法上為小宗拱衛大宗】

 唐

 天幕現身前,李世民有多盼望自己榮登神蹟,那現在他就多希望天幕能散去。

 愛妻去世,兩子相爭…讓再次沉到未來的幻想裡,只覺得一顆心實在煎熬,悲痛得難以自持。

 長孫無忌見狀不好,連忙遣讓把皇九子抱未必不能改。”

 神蹟既然點名你們龍鳳豬太子都翻車,那麼也是希望我等撥亂反正,讓大唐平穩發展下去。

 李世民抱著軟成一團的稚奴,輕輕地貼了貼他小臉蛋,似乎察覺到耶耶心緒低落,還是嬰兒的李治小手一揮,正好拍在李世民臉上。

 稚趣的舉動逗得李世民心緒漸平,他抬頭望向天幕:朕倒要看看大唐未來到底如何?

 【隨著君主中央集權,宗室擔任的職責權力變小,不能再抑制君權甚至相權,因此與嫡長子制度失去了宗室法制支持,嫡長子想要繼位是相當困難】

 天幕上突然現出一排列表,眾君臣抬頭相望:

 秦朝:無嫡長子可繼;

 兩漢:總23位皇帝,僅惠帝、景帝、元帝、成帝、章帝等7位太子順利登基;

 魏晉南北朝時間:政權更迭太頻繁,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帝王,不足三分之一;

 隋朝時期:廢長立幼,與秦相同結局;

 唐朝:總21位帝王,僅2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

 兩宋;總18位帝王,僅3位是嫡長子繼承王位;

 元朝:畫風奇特,無固定嫡長子繼承製;

 明朝:總16位帝王,僅5位以嫡出繼承王位;

 清朝:總11位帝王,除後期道光,沒一個是嫡長子身份登基。

 九龍奪嫡後,大清採取秘密建儲繼承製度。

 “嘶”眾人看清字幕後,猛地倒吸口冷氣:朕的太子怎麼會繼承不了王位!!

 而殿內的眾太子,望著寥寥無幾的即王嫡長子,不禁悲從心來:孤為太子,素日如履薄冰,未敢鬆懈一日,原來到最後.孤做了皇弟前的靶子!

 父皇,兒臣請辭太子之位!

 已知曉自己繼承情況的秦始皇和劉徹,疑惑地盯著元朝:什麼叫做畫風奇特,無固定嫡長子制度?

 劉徹輕抬下巴問丞相:“何為畫風奇特?”

 被點名的公孫弘滿臉蒙逼,只能現做天幕閱讀題:或許元朝立太子情形,是根據實際環境而定?

 他又不是元朝大臣,怎麼會知後世繼承之況?

 唐

 李世民死死地盯著‘唐朝:總21位帝王,僅2位是嫡長子繼承王位’,幾欲嘔血!

 怎會如此?

 僅2位正統太子即位意味著什麼,他再清楚不過,皇室內部政混權下還能對外鞏固大唐國祚嗎?

 他胸口翻滾得厲害,卻又硬生生地壓下喉中血腥,落在身側的手,死死地纂成拳。

 難道天是在懲罰朕嗎?做出那樣的人倫慘劇?

 明

 朱元璋訥訥地重複:16個皇帝?

 他愣愣地舉起手:“一、二、三、四、五,”五字落音時,攤手化為拳頭,反身一拳砸到朱棣頭上:“我大明國祚比不上宋朝?”

 痛得眼淚直流的朱棣,抱頭鼠竄:“天幕都說了是兩宋,兩宋!”

 兩宋怎麼比得上大明?

 莫名被砸的朱棣,躲在大哥身後強忍委屈:大明總18位帝王,已是排名華夏第三,難道你還不滿足?

 面對朱棣眼巴巴的求救信號,朱標心中輕嘆:從本心講他不願也不想出面阻攔爹揍四弟。

 按他爹的性子,他去世後接任太子的定是他嫡子雄英,而老四造反成功,那英雄下場如何?

 即使知道老四這脈做得不錯,可為人父母誰願意看到親兒被害?

 但…..他眼眸頗冷地掃過兩眼含淚的朱棣,頓了頓還是伸手攔住朱元璋:“爹,先聽天幕講解。”

 先前一直擔憂天幕不講解大明,但此列表一出,他倒是能確認:後世定會講解大明,屆時真相如何自有分曉。

 嗯,決定他用何種態度對待四弟!

 【即便嫡長子繼位者少,但歷代君王仍推崇此制度。

 畢竟嫡長子是客觀存在,賢的含金量是主觀判斷,何為賢?

 賢者標準是什麼?並且賢是否能保持長久?

 如隋朝隋煬帝為太子時,多勤儉賢德,登基後立馬換臉,把治國做成股市

衝浪,活生生將隋朝敗壞乾淨。

 因此立嫡不立賢就是為了減少王朝政權血腥紛爭】

 眾君臣:總覺得天幕最後一句在諷刺他們…

 看看先頭嫡長子繼位數量,減少王朝政權紛爭?

 【嫡長子繼承也有自身缺陷,它只是一種只重視繼承人先天的繼承資格,而不顧繼承人才能的制度。

 質量上並不能保證嫡長子有勝任皇帝的才能。

 並且皇位牽扯到後宮、群臣及君主個人偏向。

 因此古時嫡長子制度雖然看似完美,實則實行艱難】

 身為嫡長子的太子苦笑:天幕還忘了一點,底下弟弟想要坐太子該怎麼辦?

 當然是齊心協力對付他這個嫡長子啊!

 不把他拉下來,他們怎麼上位?

 呵~太子慘笑:上要應付父皇臣子,下要壓制各方狼子野心的弟弟。

 這太子實在難做!

 【在太子李承乾失德漸現時,李泰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士林中多有文學者與之交流,勳貴子弟更進出王府不斷。

 太子的舉止和李泰的野望,讓唐太宗也動搖過更換太子的想法。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延康坊的府邸,特赦雍州及長安罪犯(死罪除外),又免去延康坊百姓一歲租賦,又賞此坊老者布帛,讓他們共享李泰恩澤。

 如此種種之後,朝堂上的文武之臣,在太子與李泰之間,各有付託潛為朋黨。

 李承乾與李泰之間,劍拔弩張,毫無圈轉餘地】

 魏徵懶得看自家陛下,乾脆地扯過空白紙張,提筆蘸墨當場寫起諫言書來。

 太子曾得‘諫宛’二十卷,那他就寫四十卷諫言陛下!

 陛下!醒醒,溺子如害子,難道沒聽過!

 【為止大臣私下議論廢立太子之事,唐太宗在朝堂上給大臣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但不影響走路。

 並且以‘禮’相托,直言:嫡子死後當立嫡孫為太子。

 為的就是給太子一顆定心丸。

 可惜這顆定心丸,並不能阻止李承乾與李泰對持。

 李泰使人在朝中宣揚廢太子之論,李承乾就派紇幹承基刺殺李泰。

 在貞觀十七年時,唐太宗為保嫡長子繼承製度,拜魏徵為太子太師,以此絕天下野望。

 結果三個月後,唐太宗臉被打得啪啪作響】

 唐

 李世民還未從親子相殘中緩過神,又聽到天幕打出一聲巨雷:什麼?貞觀十七前,舉兵謀反?

 承乾竟然要謀逆他?

 一瞬間,挺直的背脊微彎,神色悲哀:父子間何至於此?

 正恍然間,聽到‘李祐謀反’一愣,啊!不是承乾啊?

 【貞觀十七年,在朝堂皇位爭奪激烈時,齊王李祐突然開大,跳出來舉旗子:老子反啦!

 李祐是唐太宗第五子,母親為陰妃,被封為燕王並拜為同州刺史後,他並沒有前往藩地,史稱因病滯留長安。

 直到貞觀十五年時,才前往齊地封地,結果兩年後謀反,偏偏他的謀反鬧劇牽連到太子李承乾】

 唐

 牽連到承乾?李世民剛剛微松的心,又瞬間提了起:李祐性情素來乖戾缺少德行,與承乾等人並不和睦,怎麼會牽連到他?

 房玄齡等人亦是同樣想法,陛下今歲(貞觀二年)才封皇五子為燕王,難道是因楚國公李智雲?

 當年李唐在爭奪天下時,隱太子未帶幼弟李智雲離開,後被隋朝刑部尚書陰世師殺害,年僅十四歲。

 後來高祖太原舉兵後,陰世師與骨儀還挖李氏祖墳以示懲戒。

 而燕王李祐母親陰妃,正是陰世師女兒。

 難道陰家一直對陛下有怨?所以挑撥天家父子關係?

 群臣所想,李世民並不知曉,此時他才知曉天幕殘忍,神蹟將未來慘劇生生擺在眼前,是否能改其事態痕跡,他並不知。

 他抬起頭苦心:不知漢武帝的太子據起兵時,是何心情?

 痛,剜心之痛矣!

 【事實上李承乾謀反被爆非常奇怪,李佑並不是串謀李承乾謀反,他起兵是因他舅舅陰弘智的話:太宗多子,你當多招壯士保衛自己。

 為什麼因為唐太宗多子,他就要保衛自身?

 難道說李佑知下任帝王容不下他?

 這句話的真相我不知道,但李佑起兵後被杜行敏等人平息。

 之後唐太宗派人審查齊王謀逆,卻發現李承乾身邊的刺客紇幹承基,也牽涉其中。

 在審問紇幹承基時,他為了脫罪,把李承乾謀反的消息說了出來,以此將功贖罪】

 秦

 秦始皇低頭處理政務,並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天幕上。

 唐朝繼承之亂,說到底就是一段另類版本的‘鄭伯克段於鄢’,兄弟走向陌路,最後相殘。

 漢武帝太子之亂,在於知,父子互不相知,隔閡自生。

 唐太

宗太子之亂,在於愛,愛到越過禮制。

 而他大秦太子之亂呢?

 秦始皇批閱的手一頓,在於志,父子志向相反,緊繃而裂。

 天幕語氣不解:【按理講李佑謀反是防他的兄弟,但李承乾身邊刺客卻牽涉其中?

 並且李佑謀反後,李承乾還嘲笑他:孤居今天之地,距離大內宮廷僅二十來步,我都不敢反,你齊王遠在齊地居然敢反。

 結果笑聲未斷,紇幹承基就進了死獄。

 然後李承乾謀逆就暴雷了】

 天幕閃出一張自己打自己的圖像,未等人看清圖像內容,就消失不見。

 【李承乾與李佑共同之處都愛招攬刺客,李承乾不知李佑謀反,偏偏他身邊人卻被牽連進去,難不成刺客之間還有刺客群共享消息?

 誰要謀反先在群裡聊聊?被抓就舉報減罪?】

 天幕又展出一幅圖像,上面一帶到刀小人對著手中小方塊(手機)大喊:最新消息,最新消息,齊王招刺客謀反,八百塊一天,八百塊一天,包吃包住,還包黃泉車票,報名速從!

 畫像很滑稽,但歷代君臣都笑不出來,特別是李世民。

 聽到李承乾謀逆時,他高懸的心頓時砸在地上。

 很疼,但已經麻木了。

 他低頭再次貼了貼稚奴柔嫩的小臉蛋,冷靜地聽著天幕講述;

 【唐太宗命房玄齡、孫伏伽等重臣同審後,確認李承乾有反形已具,只還未行動便人告發。

 面對太子謀逆,唐太宗痛苦非常,即使心痛難忍,仍要苦心保全他,將他廢為庶人流放黔州。

 而李佑則是廢為庶人,賜死於內侍省。

 因此李佑生母陰妃,抱著唐太宗的腿發出靈魂質問:太子謀反被廢,為何佑兒謀反要賜死?

 同是你的兒子,為何要這樣?】

 陳雪無奈地聳聳肩:【是啊,為何同樣謀反,皇子差異如此之在?】

 不等歷代君臣有所反應,天幕就揭曉答案:【因為李佑不是他與長孫皇后親子啊!】

 唐

 李炎(唐武宗)聽到天幕長孫皇后親子,猛地笑出聲:後人倒是天真,皇位之爭,歷來都伴隨著血腥。

 大唐的皇位下,全是累累骨血。

 他垂下眼微微轉動眸子,臉上露出一個冷然的笑意:唐太宗愛嫡子也阻擋不了皇子為爭皇位廝殺。

 唐玄宗捍衛皇位一日殺三子。

 而他…被宦官仇士良隨意所立,作為傀儡的他,仍在為大唐、為捍衛皇位而努力。

 可惜…李炎摸著自己單薄的身軀,落下淚來:神蹟啊!你若有靈請賜朕一副好身體吧!

 他不能倒,也不敢倒,他要是撐不住,大唐該怎麼辦?

 天幕幽幽嘆氣:【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唐太宗曾嘲笑漢高祖劉邦教子無方,結果迴旋鏢紮在自己身上。

 康熙嘲笑唐太宗不會養兒,結果他自己的太子兩廢兩立,弄出九龍奪嫡的巨大陣勢。

 這兩帝王完全是烏鴉小豬黑一一誰也別說誰】

 正在憂心劉如意安排的劉邦:???天幕說唐就說唐,扯乃公何事?

 乃公沒教導恆兒,他不也成了漢文帝?

 李世民不知該作出何種表情,兩廢兩立,九龍奪嫡…似乎這位康熙帝王比他更難受?

 但是他還是好難受啊!

 而劉徹…劉徹已經驚呆:乖乖,天幕要不講講康熙一朝?

 實在是從未聽過如此慘烈的奪嫡競爭啊!

 九龍欸,九位皇子爭奪皇位,康熙可真會生子。

 【唐太宗一生有兒14人,21位公主,能落到他心間的只有長孫皇后的三兒四女,即:李承乾、李泰、李治;

 女兒為:長樂公主李麗質,城陽公主,晉陽公主和新城公主】

 秦

 望著天幕上展出來的李寬、李恪,及李愔、李惲等等皇子名,作為同樣擁有三十多號兒女的秦始皇表示:作為一國之君,朕真的很忙,兒女在心中能否留下痕跡,全看母親地位。

 這就是‘子憑母貴’的來源,不受寵的母親,她的孩子自然也到不了君王跟前。

 唐太宗兒女眾多,唐初國事繁忙,能對長孫皇后所生子女皆寵已是不易。

 而他秦始皇垂下眼簾:能久久在他跟前的,不過是長子扶蘇和幼子胡亥罷了。

 想起胡亥,按在劍柄上的手,青筋乍現:趙高、胡亥,不死不足以祭他歷代大秦先祖。

 還有他眸色陰鷙地掃過李斯,此人暫且還有用

 【唐太宗的女兒大多嫁於重臣,如第三女南平公主為名相王珪兒媳;

 第七女巴陵公主嫁於平陽公主之子;

 第十女臨川公主,嫁譙郡襄公周道務,是咱們詩聖杜甫的外祖母。

 而唐太宗重點關注的公主,是長孫皇后所出,甚至連養在她身邊的庶女,太宗對她也格外不同:

 如第六女豫章公主,生母難

產而死,由長孫皇后撫養成人,下嫁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唐儉之子。

 她死後唐太宗悲傷異常,長期穿著素服以示哀傷之痛,最後還是魏徵勸解一通才換為常服】

 唐

 李世民麻木地聽著天幕將他兒女細細說來。

 若有選擇,他更希望聽安史之亂亂動緣由,而不是像現在,任憑天幕刀刀砍向自己心口。

 聯想到李氏遺傳病,他忍不住懷疑:或許他們不是遺傳病,而是中毒了?

 否則怎麼解釋他的豫章,年紀輕輕的就去了。

 並且其他女兒壽命如何?還是早夭嗎?

 一時間,李世民竟然不敢開口問她們的結局與壽數。

 【有其他公主受寵嗎?

 有,如第十七女高陽公主,深得太宗喜愛,下嫁房玄齡之子,但是】

 天幕話一轉,揪得李世民與房玄齡瞬間將心提了起來:【我們所知的高陽公主,都與辯機和尚糾纏在一起,但問題是:唐人所著書籍中,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並沒有記載,他們的香豔故事,僅存於資治通鑑與新唐書。

 簡單來講:宋人把高陽公主的政治謀反案件,轉為公主風月案,將高陽釘在風流浪蕩的高柱上】

 房玄齡:知道未來兒媳是誰了,但是兒媳牽扯到謀反案中,怎麼辦?

 而李世民及其他唐臣:怎麼又是你宋人?

 沒事多擴些疆土,別往我大唐潑髒水!

 想想就很氣!

 要不是有時間相隔,朕真想發兵展現大唐雄風!

 唐

 ?原本閉目養神的李治突然睜眼,與武后對視一眼,盡皆皺眉:“這宋人行事未免太過惡了。”

 房玄齡夫人是誰?他與高陽雖不睦,但也不想看到唐皇室名身有汙。

 高陽為人驕縱,為奪大房爵位,不惜誣告房遺直對她無禮,才牽扯出房遺愛參與荊王李元景謀反案,房家由此遭到滅頂之災。

 他眸色幽幽,神情晦暗不明,高陽被賜死的最終原因:除了參與謀反外,還因她拉攏陳玄運行巫蠱之事,推演星宿窺測天象!

 她要幹什麼?

 李治冷笑:想要擁舉李元景為帝,為自己謀得權力地位?

 李元景是誰?

 高祖第六子,她竟然想把皇位換宗,腦子不清楚的蠢貨!

 【唐太宗最放在心尖上的女兒,當屬長孫皇后親女:

 長樂公主李麗質,唐太宗的嫡長女,深得唐太宗寵愛,在政事上亦有資格勸諫唐太宗的公主。

 貞觀五年時唐太宗為其籌備嫁妝,各方禮數嚴重越制,魏徵力諫想要勸阻。

 但唐太宗捂著耳朵表示不聽不聽,朕就不聽。

 打的就是一個給女兒塞塞塞:這東西好,給我女兒,那玩意不錯,給我女兒總之,統統給我家愛女!

 不能讓她受委屈。

 城陽公主:首任丈夫杜荷因隨李承乾謀反伏誅後,唐太宗為城陽公主重新擇婿薛瓘,為讓愛女婚姻美滿,特意命人占卜,問天吉時,最終根據吉時將婚禮時間,由傍晚改為白天。

 晉陽公主,字明達,乳名兕子,是古時史上有史可考,並且是唯一一位被皇帝親撫養的公主。

 ‘明達’是佛教語,

 ‘兕’指獨角犀牛,長得十分兇猛健壯,唐太宗夫婦期望女兒聰慧伶俐,茁壯成長。

 而兕子小公主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自幼聰慧可愛,隨父親習得一手飛白書,並仿照他的字跡,喜得唐太宗與眾臣得瑟:看看我家公主寫的飛白,像不像朕?

 朕的公主悟性真高!字體遒勁,深得朕之風也!

 長孫皇后去世後,晉陽公主就是唐太宗的感情依託,每當太宗有怒,變是小公主上前細聲勸解。成了唐太宗與群臣之間的緩衝帶。

 後來晉陽公主豆蔻年華時,不幸夭折,唐太宗哀傷不止,他平生所哭六百次中,約有數半是傷於晉陽公主。

 大臣憂心他的身體,常常勸解,他抹淚長嘆:“我知道悲傷換不回我的女兒,可無就是控制不住悲傷啊!”】

 唐

 望著天幕上扎著包包頭,淺色儒裝,圓臉圓眼的小女郎,李世民神情微動:這是兕子嗎?

 真像觀音婢啊!朕肯定很喜愛她,可是…他垂下眼,神情非常難受:為了不讓愛妻早逝,他已經決定不讓她繼續受生育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