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邊城 作品

第九百四十六章 決心以下

只是當他們真正入了朝堂,成為了重臣之後,這個想法也隨之而慢慢改變了。



不是說忘記了曾經的夢想,而是入了朝堂之後,就要以忠君為主。在很多時候,君主的意志體現,就是他們需要去完成的目標。



當然,多數臣子是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後,順帶打起了小九九,想著如何為自己謀利。



但不可否認的是,成為了重臣之後,他們的確是變了,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會本能先想,皇帝對這件事情是什麼樣的看法?而非是百姓有什麼樣的看法。



什麼叫忠君,君主高興了,對你的能力表示了認可,很是滿意時通稱就被稱為是忠君之人,有能力的臣子。



可是反過來一想,你做的事情君主高興了,百姓就會真的高興嗎?



難道他們之間就沒有對立面嗎?



那如果出現了對立的情況,請問,他們要做如何的選擇呢?



聽君主的吧,那就違背了幼時的理想。不聽君主,為百姓吧,那又不是忠君之臣。



就在這種糾結之中,很多臣子慢慢就開始迷失了方向,以至於到了後面就是人浮於事,失去了原本做事的幹勁,想著的只要不被批評就好。更甚者,乾脆拋棄了自己的良心,開始為自己謀起利來。



當然,歷史之中也有極小一部分的人,是心中一直揣著百姓的。似如海瑞、似如於謙於少保這般的人。



前者為了百姓,可以與皇帝對峙,其膽量之大可想而知。



後者為了國家,更是直接提出了換皇帝的事情。在他眼中,只要國家穩定了,百姓的生活安穩了,那皇帝是誰不重要,為了天下,皇帝也就是可以更換的。



兩位都是真心為民的臣子,也在歷史中留下了青名,但他們還活著的時候,日子卻是一點都不好過,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照君王的意志去行事,最終都沒有落到什麼好下場。



歷史中,這樣的官員還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出現,卻也成為了反面例子,隨時的提醒其它的官員,這樣的為官之道是要不得的。



做個官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想想實在是無趣。



這也就是為何多數官員明知道有些事情應該做,怎麼做選擇,可還是違心的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決定和事情。而現在,蘇石突然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問包拯是趙宋的臣子還是漢人的臣子,顯然,這就是在問他,是想為民還是想要忠君了。



這看起來並不矛盾的問題,卻是真實存在的,也讓包拯自打聽了之後,就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包拯不是迂腐之人,不然也不會在歷史中有如此的名氣,也就不會被蘇石給看中了。但對於這個問題,他當真是有些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或是說怎麼選擇。



畢竟沒有趙宋的朝堂,就沒有他現在的一切。



是先有了帝王的認可,才有了他手中的權力,他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嘛。



以往他就是這樣去想的,可當蘇石真正問起這個問題時,他有些茫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