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邊城 作品

第九百四十章 說得再多不如一做

蘇石的到來,為所有的漢人帶來了福利,也讓他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折繼閔此時一身便服的行走於大街之上,看著眼前這一幕,他都已經有些麻木了。



從低價糧食開始入城的那一刻,他便感覺到不可思議,他認為這哪裡是賣糧,分明就是在送糧嘛。



如此的多的糧食拿了出來,難道龍始帝就不怕吃虧嗎?



嗯,他一定是做樣子,這樣的低價糧或許會有,但一定不會太多,普通的百姓根本應該搶不到多少才是。



可跟著,事實就打了他的臉。



當低價糧源源不斷而入,且最終百姓都開始視若無睹起來時,他才知道自己錯了,也終於知道,蘇石這一舉動可不是什麼沽名釣譽,而是真心的為百姓好。



這時他才看出來,蘇石與趙宋的不同。



趙宋是說得好聽,可實際上呢?



口口聲聲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百姓,但誰到底才是真正的百姓,誰又能代表真正的百姓呢?



是朝廷上的那些大老爺們?



是的,在趙宋或是說很多封建王朝,真正可以代表百姓的就是那些在朝堂上的大老爺。這也是因為皇帝每天見到的都是他們,平常百姓根本就接觸不上,自然而然,這些臣子和權貴們就代表著百姓。



但凡是有利於他們的政策,他們就會高呼陛下聖明。



反之,若是影響到了他們的利益,這些人就會極力反對,並說這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等等,從而以大義來壓得皇上不得不改變政策。



就像是趙宋建國這些年來,都說是富宋。可真正的百姓呢?他們多數人還是穿不暖和吃不飽的狀態。



就算是在汴梁城,冬天來臨的時候,可以看到的也全是穿著紙衣的百姓而已。十天半月都吃不到一頓肉,吃不到一點的葷腥,這就是盛世之兆了?



相比之下,蘇石所做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



看看這些低價糧和低價肉吧,新建立的龍國商店裡面都堆滿了,其價格之低廉,甚至可以說是讓人髮指。



儘管商店裡的那些工作人員也說了,現在是因為龍國剛進入西境,是考慮到百姓們因為長時間吃不飽,身體缺乏營養,這才提供的優惠活動。等三個月後,百姓的身體變好了,這些糧呀、肉呀也會相應進行一定的漲價。



但就算是三個月的時間,也讓所有的百姓對蘇石是感恩戴德。甚至有些激進性的百姓,直言,這一輩子可以一頓吃上六個菜,便是讓他們去死都是值得。



低價糧、肉,這是關心百姓、呵護百姓的一種表現。跟著給百姓工作,讓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多賺錢,這就是授人以漁的行為了。



修路也好、建房也罷,只要你肯努力,到了晚上就可以得到不扉的工錢。



折繼閔粗算了一筆帳,百姓努力一天的工錢,就夠一家五口吃喝五天的。也就是說,一月只需要上工六天,便是吃喝不愁了。



而這還只是一個人的工錢,若是一家之中有兩個人甚至更多人可以做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