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邊城 作品

第四百四十章 歷史的改變(加更)



            趙禎能得仁這個稱號,自然是能聽進意見的。當他發現很多臣子的意見與自已最初自己的想的不一樣的時候,他就會忍不住在想,難道是自已錯了嗎?

這麼多的臣子,這麼多有學問的人竟然想的都和自己不一樣,那結果似乎只有一個,我錯了。

說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也好,還是性格本就如此也罷,總之這一會的趙禎心中完全沒有了主意。

見了這些大臣,聽了他們的話,感覺說的再理。

回頭又見了那些大臣,聽了他們的話,同樣感覺到很有道理。

一來二去間,變得猶豫了起來。直到遼國的使臣到了汴梁城,大宋朝堂之上,關於這件事情還是沒有一個定義。

遼國的使臣,一路急匆匆而來,這一次他們因為輕敵,吃了大敗仗。現在蒙騎並沒有撤回去的意思,相反還有不斷向遼國腹地深入之意。

為了把這些惡狼轟走,使臣來到大宋之前,得到的旨意是隻要宋人可以出兵,他們可以適當做一些讓步。

但當使臣真的來到了汴梁城,一住進驛館的時候,不等他去見大宋皇帝,一些個大宋臣子就主動找上門來,主動問詢起遼國願意付出什麼代價的事情。

這就相當於你想買一樣東西,正想著人家會賣怎樣一個高價,接下來你怎麼侃價的時候,人家賣主就說了,你要要的話,可以給你便宜點,價格好商量。

一時間賓主易位,反倒讓這位遼國使臣心中有了數。等到第二天一早,見到大宋皇帝趙禎的時候,絕口不提遼國會付出什麼代價,只是以唇亡恥寒為由,訴說著如果宋人不派兵幫助遼國,遼國被蠻蒙打敗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惡果等等。

遼人竟然不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就想讓宋人出兵,這個結果讓趙禎十分的不滿。

富弼與包拯前幾日,聯繫了一些有識之士再一次進宮見駕,擺道理講形勢,多少說動了趙禎。

尤其是他們拉來的強援有宰相賈昌朝和樞密副使韓琦,加大了他們這一方的籌碼。

韓琦就不用說了,曾在西軍任過職,也是用血性和知兵之人。雖然說因為范仲淹被罷官的事情,所謂的範系已然是分崩離析,但同樣因為新政過早的結束,反而不管是韓琦還是富弼都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

若按照正常歷史走向的話,他們早就因為新政失敗的原因,被貶出了汴梁。

範系沒有了,韓琦與富弼的關係也出現了一些的裂痕,尤其是後者與蘇石的關係似乎很不錯,這更是讓前者生心怨恨。

但這影響的只是私人情感,涉及到國家大事時,他們頭腦還是十分的清醒,不會因此而耽誤了國事。

宰相賈昌朝,並未有入西軍的經歷,卻也有任過樞密使的經歷。加上他為人還是十分的睿智,也認為這是一次強大宋朝的機會。辦好了,至少宋在遼的面前就不用在自稱小弟,這便在富弼與包拯拜訪之後,跟著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