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石 作品

452.寶通寺

    452.寶通寺

    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佈的湖泊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江城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江城被一分為三,在武昌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佈著蛇山、洪山、珞珈山,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蛇山為頭,珞珈山為尾,這就是武昌的地理龍脈。洪山恰好位於巨龍的yao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寶通禪寺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在江城的武昌,從臨江崛起的蛇山延伸段的道家的長chun觀,經過座落在洪山南麓的佛家的寶通寺,步行約半小時,就是武大的珞珈山。蛇山是道教之山、洪山是佛教之山、珞珈山是文化名山,三山在城中遙遙相望,儒佛道三家就在武昌城內匯齊了。這種在特大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山分立三教,如此相近並存、靠著一條武珞路相互貫.通的現象十分罕見。

    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腳下的寶通禪寺至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據《寶通寺志》記載:"huang鶴山(即今蛇山)之東十里許有山,名東山(即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傳劉宋時期始建寺。唐貞觀年間,額曰彌陀寺,面南,山門西向。"由此可見,洪山於南北朝的劉宋時期已建有寺院,即東山寺。

    唐代寶曆二年,洪州(也就是今江西南昌市)開元寺善慶和尚雲.游到隨州大洪山修建了靈峰寺。九年後,善慶和尚圓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雙足留在寺內,表示昇天之後也要為鄉人利益奔走,這雙"佛足"成為靈峰寺歷代相傳的鎮寺之寶。皇帝為此賜給善慶"慈忍大.師"的法號,還御書了"幽濟禪院"的匾額送給靈峰寺。

    北宋末年,金兵南進,當時隨州一帶成了戰場。荊湖官吏撤離隨州時,把大洪山的靈峰寺連同佛足一起遷到了武昌以東十里的東山。將東山的彌陀寺加以擴建,改名為崇寧萬壽禪寺,並改東山為洪山,以紀念隨州大洪山,至此聲名俱增,香火ri盛。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南征駐軍武昌時,對善慶和尚捨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來"佛足"隨軍征戰,以鼓舞士氣。他登基後派欽差大臣專程將"佛足"護送回江城,萬壽禪寺更是名聲大振。

    萬壽禪寺後來毀於元末的年年戰火,後來先後由住持籌資再建、大興土木,夷山填壑,歷經二年,cause、才復興該寺。不料又毀於戰亂;經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在武昌建藩時重建,後楚靖王朱均大修大雄寶殿,頓顯氣度不凡;誰知又再次毀於戰火;到了明朝憲宗成化二十一年,皇家再一次重建時,除了大興土木,還改萬壽禪寺為寶通禪寺,名稱沿襲至今,可寺院還是被戰亂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