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100年前的飛機?

  查看了一會兒後,洛風也對噴氣式發動機,有了初步的瞭解。

  這玩意的工作原理,就是吸入空氣,壓縮燒熱。

  航空發動機的能量轉換是非常高的,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八十,而普通的汽車石油燒熱,轉換率也不過百分之二三十。

  畢竟那東西要飛上天,不能帶太多的能源,人類想要突破,就得讓能源利用率提高。

  而現在國內或者全世界,航空發動機能夠有10左右的推重比,就是頂峰了,近些年來,根本沒有什麼突破,要研發,也只是安全、速度、功能上的突破。

  這三者,統稱為工藝上的突破。

  而如今的國內,工藝上的突破,恰恰就是短板。

  其實,在很多年前,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就有了9、9.5的推重比,甚至於殲系列現在也有10的推重比。

  已經處於了先進水平。

  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工作時間的可靠性。

  就比如像是殲10戰鬥機的發動機,某些設備上,就是進口的俄國的設備。

  航空發動機製造出來,不能單單是紙面上的實力,而是它實際的實用性,要可以長時間作戰。

  比如,目前最先進的發動機是在f119基礎上研發的f135,最大推力超過18噸,推重比超過10。

  是全世界最為頂尖的水平,但這樣的推重比,國內也能研發,可如果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個小時,那麼製造出來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單純就是數據好看嗎?

  一輛汽車,你的最快速度的確很快了,馬力很強,但其他方面不行,那根本沒用。

  所以,對於航空發動機而言,國內缺陷的,就是工藝上的突破。

  而在工藝上的突破,往往就被其他國家卡了脖子,技術上不能獲得交流。

  如果能獲得幾臺高水準的發動機進行研究,再配輔助資料,必然會省去軍工那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