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第387章 六塵

楚君迴繞開鼎,走進了大雄寶殿。

他一路心不在焉,路上沒看到什麼僧眾也沒意識到不對,直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竟然是最後一個趕到大殿的人。

所有的僧人都轉頭看向他。

那種目光楚君回無比之熟悉他以前上課遲到的時候,全班就是那麼看他的。

“不應該啊”

他聽到鐘聲後也沒墨跡多少時間,就往過趕來了。

除非這群禿頭不洗漱,掀起被子就往大殿跑,不然不可能比他快。

戒律院首座此時向站在佛像下的菩薩行了一個佛禮,而後道:“執吾姍姍來遲,當罰擔水一池。”

小雷音寺修築有儲水的池子,一池水約為二十桶,去山裡打來二十桶水對於有武藝在身的人來說並不算多麼重的懲罰,告誡的意義大於懲處。

但菩薩拒絕瞭如此安排。

“執吾初入門牆,未能根除六塵,所以潔身多花了一些時間,並非是刻意怠慢,無需懲處。”

佛門僧人最初階段的修行是“除六塵”、“清六根”、“互六識”。

所謂“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普通人的身體是沉在苦海里的,苦海是汙塵,所以睡一覺起來,眼睛裡會有汙垢,耳朵裡會有汙垢,鼻子裡也會有汙垢。

修行之後,便都不同了。

除完六塵,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肌膚以及“心”,就都會變得自潔起來,塵埃難落。

在苦海中,人的身體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沉下去,而是能在苦海中飄起來了。

肉身,成為了一個小舟,可以承載人的靈魂在苦海上飄蕩。

這一階段對應道教的“洗精伐髓”。

對於儒道兩教的很多修行之人來說,他們的氣質會逐漸變得與凡人完全不一樣。

倒不是說有多麼神奇的玄學因素在裡面,其實用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就能理解僧人和道士不洗漱也不會口臭,而這個時代的大部分百姓都沒有刷牙的習慣,兩種人往人跟前一站,肯定是修行之人更讓人舒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