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風 作品

第 68 章 068(一更)

 “陛下不先處理李中書那件事?”

 李治行將前往洛陽的詔令下達,便有人找上了他。

 他朝著說話之人看去,見對方垂手斂目,好一番神態恭敬的樣子。若不是早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李治恐怕還真當對方只是在奉公執法。

 他問道:“杜相是因公還是因私才有此一問?”

 杜正倫的神情一僵。

 他還真得算是因私。

 顯慶二年,在陛下的委派之下,他得到了開闢三門峽水路運輸的職務。

 因其中進度喜人,被升任為中書令,正填補上了李義府之外另外一箇中書令的位置。

 但李義府自打升遷上位後便只想獨攬中書省大權,對於杜正倫可謂是厭煩至極,二人沒少發生爭執。

 偏巧這兩人還在去歲年末有了一場私事糾紛,加劇了矛盾。

 李義府在向皇后表忠心的書信中寫到,他得到了趙郡李氏的承認,被加入了宗譜之中。

 杜正倫的身份也同樣不太“正宗”。

 他出身的洹水杜氏和京兆杜氏有些血緣關係卻已相差甚遠,所以他在被陛下從貶官之地提拔回來後,一度想要和京兆杜氏連宗。

 但比起李義府在趙郡李氏那裡受到的禮遇,京兆杜氏就沒給杜正倫以臉面,直接拒絕了他的要求。

 為此,李義府沒少嘲諷於杜正倫,讓杜正倫憤恨不已。

 杜正倫此人一度因李承乾謀反案被貶官到驩州(越南)之地,哪怕重新被啟用,也總有幾分落魄者得勢後的心態失衡。

 既然能找機會對李義府落井下石,他是肯定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

 李治對於這兩位中書令的矛盾心知肚明。

 但就像許敬宗和韓瑗彼時同處門下省,便是李治的制衡之舉,杜正倫和李義府同為中書省長官也是這個意思。

 不過現在,李治並不打算讓杜正倫一口氣將人給拽倒了。

 他要再看一出好戲,就要先將杜正倫也給一併帶走,減少對李義府的掣肘。

 “行了,”李治瞥了一眼杜正倫這個緘默無言的樣子,“你那點心思我還不知道嗎?但現在不是你在這裡逞威風的時候!”

 遭到了這句敲打,杜正倫連忙更拿出了一番謹慎小心的樣子。

 “皇后再有三月便到臨盆之時,朕必須前往洛陽一趟,以保國母安全,等到年底回返長安之時再來定論李義府罪責有何不可!”

 杜正倫連連點頭。“陛下教訓的是,此事確實不如皇后和皇嗣要緊。”

 相比他的父親和祖父,李治的子女數量絕對可以算少的。

 在李忠被廢黜太子位,遷居梁州,許王李素節前往封地後,留在陛下身邊的也就更少了,這個行將出生的孩子對陛下來說當然重要。

 更不用說,這個孩子還是皇后所出。

 若按照李治的想法,早一點審斷李義府案件還是晚一點根本無所謂。

 杜正倫頂多就是覺得,那案子懸而未決?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實是讓他抓心撓肺得難受。

 然而他又已聽到陛下說道:“前幾日你與劉祥道聯名上書,說是每年的入流官員太多,不對銓選進行精簡,遲早會成為拖累弊病,但你也需知道,朕對人才正是急需之時,這二者之間如何平衡,你在此番隨駕之中再行思量一番,重新向我稟告。”

 杜正倫當即大喜。

 他當然知道,精簡官員入流人數,達成進出平衡,勢必會因為動了有些人的利益而遭到反對。

 但他若是真能做成這件事,比起李義府此人憑藉著廢王立武站隊而升遷,更可算是一項實績。

 到時候他就有這個底氣向著京兆杜氏發難了。

 見李治又朝著他投來了警告的目光,杜正倫連忙收起了臉上的喜色,以平穩的語氣回道:“臣謹遵陛下指令。”

 “對了,”李治又朝著另一頭吩咐道,“讓王玄策先不急著啟程前往印度,此事同樣等我回返之後再說。”

 眾人不明白李治下達這條指令的目的,但想想或許陛下對於這趟出行印度還有另外的考量,唯恐倉促之下出現什麼問題,打算再考慮一二,也不是說不通。

 殊不知李治在下達了這條詔令後也有點猶豫。

 若如媚娘在信中所寫的那樣,賀蘭敏之著實不是個聰明人,還有些輕浮貪婪的習性。

 把這樣一個人交給王玄策去帶,是不是有點太難為王卿了?

 王玄策不辭辛勞,兩次往返於大唐和印度之間,甚至從境外帶回來了製作蔗糖的法子,卻也只做到朝散大夫的位置上,本就有些虧待於他。

 還要給他丟個不成器的下屬,簡直像是對人的處罰。

 李治盤算了一番,覺得或許可以給王玄策升升官。

 反正,等到隨後一番清洗,能空出來的官職應當不在少數。

 就這麼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