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風 作品

第 65 章 065(二更)

 李清月將諸事敲定,終於決定離開益州的時候,這顯慶三年已進六月。

 想到阿孃的預產期約莫就在九月裡,自益州回返洛陽也還需要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她是不敢再弄出什麼節外生枝的事情了,只想著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去。

 不能再耽擱了!

 她風風火火地令人將孫思邈的藥廬給打了個包,隨同著她和侍從的行李以及在益州採購的蜀錦盡數裝車,而後在段寶元派遣出來的一隊益州駐兵的看護下啟程。

 自成都出發往來時的嘉陵江水道行去的這一段路,這些益州駐兵都會拱衛在側。

 “段長史倒是辦事穩妥。”

 李清月往車窗外看了一眼。

 目之所及可見的這些益州士卒,都可算是軍容嚴整,應當是自段寶元到任之後,就從益州都督府中篩選出來的。

 不過也不怪段寶元如此小心。

 就在幾l天前,一封加急戰報送到了段寶元的案頭。

 戰報上說的是,洱海之北的施浪詔以開春後物資不豐為由,北上襲擊滬津關,叩關嶲州。

 因嶲州都督府也由益州都督府管轄,段寶元在籌備於整頓益州內務之餘還需分心於此事。

 好在,這出雲南六詔之一叩關的情況並不嚴重。

 “南詔”蒙舍詔王才從長安那位陛下的手中領取到大唐敕封,巴不得有個機會能夠展現他親近大唐的態度。

 在李清月行將離開之前已聽段寶元說起,嶲州都督府長史已與蒙舍詔王聯手,意圖對反叛的施浪詔進行圍剿。

 之所以要將段寶元也喊上……大概是為了再多一個見證人吧。

 也算是對段長史的示好。

 不過這樣一來,段寶元難免要缺席於這次送別了,只能用都督府衛隊作為相送的禮節和保護,以防川蜀地界還有什麼動亂,危及這位小公主。

 等到進嘉陵江水道後,基本就不必擔心了。

 嘉陵江沿途以及漢中地界上,大唐勢力的掌控力度要高得多。

 李清月凝眸朝著那些衛隊士卒中看去,想了想還是問道:“那個人是誰?”

 和其餘訓練有素的士卒相比,那位明顯是個文官。

 至多是因精氣神還算出挑,看起來並無太多違和感。

 但他還是在人群中顯得有些醒目。

 李清月覺得對方還有那麼幾l分眼熟,極有可能是在前來益州的路上就與對方見過。

 不,應該說,是她在從馬車中往外打量的時候看到過。

 唐璿得了她的授意下車去問了問,重新登上馬車後回稟道:“此人本不是益州官員,而是相鄰蜀州青城縣的官員。”

 “近來各方文書彙總於益州,蜀州官員不想往返走動,就讓這位剛剛上任的青城縣丞來做了。段長史見他辦事妥帖,為人低調,乾脆先暫借來一用。”

 “說是為了防止只有隨行護衛有些不妥,便讓他也先跟著來

 了。如果沿途遇到什麼麻煩,就由他這位官員來出面交涉。”

 唐璿很覺好笑地又補充道:“他說,段長史原本不希望您發覺他跨州借人的,這會顯得他辦事不夠得力。但若被您發現的話,那就讓他如實以告。”

 ?想看千里江風的《[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麼辦》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李清月朝著那人多打量了一眼,“能被段長史覺得辦事妥帖,看來是有些真本事的,他叫什麼名字?”

 益州與洛陽之間的關係,隨著藥材和礦產往來勢必加深,那麼除卻已在她圖謀之中的梁州,益州也算自己人的地方。

 自己人的下屬,自然也是自己人!

 若真是哪位人才流落到此地,等段寶元這邊的事情逐漸上手,合該往洛陽發展一下嘛。

 唐璿答道:“他叫張柬之,表字孟將,乃是襄陽人士。”

 李清月眸光一震。

 若非她的目光並未與唐璿相對,她險些被人瞧出異樣來。

 張柬之這個名字她並不陌生。

 早前她和阿孃探討科舉制度的改進方向時,阿孃曾經說過,若她能做這個執政之人,勢必要對科舉選拔中過分嚴苛的答題形式進行改變。

 在她說到這一點的時候,李清月還一度在腦海中閃過張柬之這個名字。

 歷史上此人正是在六十多歲的年紀參與賢良方正科的選舉,卻險些因為答卷樣式不妥而落選,只因阿孃慧眼識珠,將他破格提拔,這才能從青城縣丞變成監察御史。

 而後又因狄仁傑和姚崇的推薦,一步步走到宰相的位置。

 若只是如此,還能說是一出君臣佳話。

 但也同樣是這個張柬之!

 李唐對他棄而不用數十年,讓他只能窩居在邊境之地,他並不記恨。

 武周令他青雲直上問鼎相位,他卻募集眾人發動了神龍政變,以圖復辟李唐。

 李清月想到這裡,已不覺攥緊了面前的窗扇邊緣。

 只是她又忽然想到了當日拿王文度得出的那個結論,也想到了她對李弘李賢該當糾正態度的轉變,她又倏爾鬆開了手。

 這變化快得只在瞬息之間,甚至沒給別人以看出端倪的機會。

 唐璿就已聽到李清月說道:“既然合用,段長史也不必覺得跨州借人是什麼能力不足。”

 “益州都督府情況複雜,各方勢力林立,為了段長史不必嘔心瀝血,以維繫州中穩定,倒不如對有才之人委以重任。”

 “我看這個張柬之的頭髮還挺茂密的,那就能者多勞吧。”

 不知道是不是唐璿的錯覺,他覺得李清月在說到“頭髮茂密”“能者多勞”的時候,語氣有幾l分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