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 作品

第584章 隨珠之辨,化肥之變

    吳奪聽完,心說如此看來,就應該是隨侯珠啊!

    除了溳山、溳水應該是古名,現名不知;別的,都是對得上的,回頭再查查就可以。而且,已經知道了溳山是當時這塊金剛石的產地。

    實際上,溳山,確實在春秋時期的隨國境內,如今叫大洪山;而溳水,則是漢江支流,發源於溳山;而漢江最後的流向,自是長江。

    大洪山有過很多古名,除了溳山,後來漢代叫還叫過綠林山,因為這是“綠林起義”的發源地;宋代以後才定名為大洪山。

    後來,吳奪也查到了,在大洪山北麓和桐柏山南麓之間,有地礦學者提出過,確實是存在過金剛石礦的,而且是寶石級金剛石。只有寶石級金剛石,才能加工出隨侯珠這種效果。

    即便現在還沒查,吳奪聽到的,也是一個過程。

    在溳山礦床,有一塊金剛石脫離而出,在溳水中被水流衝運;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幾百幾千年也不好說;這塊金剛石本來就大致是圓形,經過這個過程,會變得更圓。

    到了春秋時期,被一個能工巧匠得到,打磨了二十多年,終於做成了一顆球形多面體,閃現出了耀眼的火彩。

    只是不知什麼原因,後來這顆珠子被一條蟒蛇給吞了下去。

    這一點,和“大蛇獻寶”也是有所契合的。看來所謂傳說,也不是完全沒影沒邊。

    再後來肯定是被隨侯所得了,隨國亡國後輾轉到楚國,又到秦始皇之手,最後,是尉繚拿走了······

    吳奪是寶石學專業科班出身,他知道鑽石的火彩,得有光才能折射和反射。

    不過,要想在黑暗的環境裡發光,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先在太陽下暴曬,然後拿到黑暗的環境裡,能看到不同顏色的磷光。

    這個,也是一種佐證。因為如果只是單純發光,那和普通的夜明珠區別不大;古代也將螢石稱之為夜明珠,但螢石的光色是單一的。

    而這顆“鑽石珠”,能發出不同顏色的磷光,也是格外珍貴的原因之一,最終得以凌駕於其他夜明珠之上,成為與“和璧”並稱的“隨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