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 作品

第434章 龍鏡玉兔,蛇坑魚腸

    這“匕首”並不是青銅的。

    整體是暗灰色,劍身之上,則有細密的黑色紋路,彎曲盤結······

    “花紋鋼?”陳濟世看著“匕首”上的黑色紋路,不由皺眉,“前面發現的,都是戰國之物,可是這一件······戰國時期,應該還沒有花紋鋼吧?”

    “有。”吳大志應聲乾脆,伸手在黑色紋路上摸了摸,“春秋戰國時期,應該就有了花紋鋼,只是比不了後世的那種精煉花紋鋼,叫花鐵更為確切。”

    “花鐵我知道。但是這花鐵兵器,我也記得應該是唐代才有。”

    “唐代是大規模出現了花鐵兵器,在此之前早就有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赤冶刀,就有可能是花鐵刺刀。”

    陳濟世微微皺眉,“關於赤冶刀的史料甚少,即便是花鐵所造,那也是十六國時期的事情,距離戰國時期還是相差了太長時間。”

    吳大志的手繼續在黑色紋路上摩挲,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卻轉而問道:“老陳,你看這紋路,還像什麼?”

    陳濟世盯了一會兒,身子忽而微微一震,“七爺,您是說······”

    這“匕首”上的紋路,和如今見到的花紋鋼上的紋路差不多,但是到底有點兒區別:線條要略粗一些,扭曲糾纏程度要緩一些,更像是腦紋,或者說是盤結的腸紋。

    陳濟世說到這裡略略一頓,同時和吳大志對視一眼,隨後兩人異口同聲:

    “魚腸!”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魚腸劍。《史記·刺客列傳》中曾有刺客專諸以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記載。

    但是,這把神奇的魚腸劍,後來卻失傳了。

    由此導致對魚腸劍的描述說法不一,其間不乏矛盾重重。

    據說,魚腸劍是春秋末期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相劍大師薛燭也曾見過。薛燭相魚腸劍,說此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後來,越王將魚腸劍進獻給吳國。

    結局還真讓薛燭說對了。吳國的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他想殺了吳王僚而自立。

    於是,伍子胥將刺客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與專諸密謀,宴請吳王僚,將匕首藏於魚腹之中,專諸瞅機會取劍幹掉了吳王僚。

    這就是魚腸劍名字來歷的一個說法,所以也叫魚藏劍。

    既然說法不一,那就不止這一個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之所以叫魚腸劍,是因為劍身的花紋如同魚腸。而且還說得挺細緻,說所謂魚腸不是生魚腸,而是將魚烤熟,剝去兩協,然後看到的熟魚腸。

    其實用生魚腸和熟魚腸來比喻花紋,最大區別就是熟了更“凝固”,由此看著更清晰。

    但不管哪一個說法,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魚腸劍並不大,其實是一把“匕首”。

    吳大志就此拿起了這把匕首,又掏出了一條隨身帶的毛巾,蓋在劍鋒之上,扯住輕輕一劃。

    嗤!

    毛巾在鋒刃之下,斷成兩截。

    陳濟世不由大吃一驚!

    因為吳大志雖然扯住了毛巾,但並沒有繃得很緊,而且看著極為隨意,也沒有太用力。哪怕吳大志用匕首砍斷一條石頭,陳濟世也不會這麼驚訝。

    “即便不是魚腸,那也是一件神兵利器啊!”驚訝之餘,陳濟世讚歎不已。

    吳大志點點頭,“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說過,他說魚腸劍就是‘蟠鋼劍’。他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有了這種技術,只不過肯定不可能普及,只有少數冶煉大師才能完成!”

    陳濟世看著紋路,“別說,這類似魚腸的紋路,說是諸多細蛇盤曲,倒也能通,和此地的蛇形亦能對應。”

    “這若真是魚腸劍,千古之謎也就解開了!”吳大志接口道,“等出去先讓我孫子看看,這小子的眼力如今還真是讓我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