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 作品

第139章 原來有一套

    吳奪只是僅僅憑著感覺像明代硯臺,然後從造型和銘文推斷出“嘉靖御硯”,這樣是挺爽,但是沒有基礎的鑑定,總歸是發虛。

    基礎的鑑定是什麼?是硯臺的石材、包漿、工藝,得先從這些東西上確定是明代晚期的硯臺。

    如此之後,才能結合造型和銘文進一步地推斷。

    這是飄了啊!吳奪立馬自我警醒。

    在硯臺這方面,吳奪終究是功力不足,最後,還是得靠臨門一“聽”。

    洮河硯?

    原來就是洮河硯啊!

    之前只是覺得像。

    只不過,這塊洮河石極為特別,翠色難得,與眾不同。

    話又說回來了,若非如此,皇帝可能就不會用這塊石材、就不會刻這樣的銘文了!

    而且,果真就是嘉靖三年制成的啊!還是宮廷御用工匠的手藝!

    沒跑了!

    蒙對了?好像也不全是蒙······

    吳奪之前的鑑定,雖然沒有基礎性的依據,但是這種東西,一下子跳到感覺上,也不完全是憑空的。

    好東西常常自帶氣韻。

    如果見多了好東西,面對一件高仿,雖然從東西本身找不出端倪,但有時候卻會發現感覺不對。

    類似於溥儀的那個典故。

    說已經退位的溥儀被邀請到國學大師王國維家中做客,王國維期間展示了一些古玩珍品,但是溥儀卻點出了幾件假貨。王國維當時不服氣,後來找了不少行家高手重新鑑定,結果溥儀還真說對了。

    於是王國維就又虛心求教溥儀,溥儀當時的年紀也不大,其實壓根對古玩沒什麼研究,他回答王國維的是:就是和我家裡的看起來不太一樣。

    當然,這個典故聽聽就好,不能說是不對,但絕對不能通用。

    對這種感覺的捕捉和把握,人和人是不同的;而且,這也得看具體的東西,真品也有三六九等,仿品也有大師之作。

    吳奪穩了穩心神,“老先生,這硯臺,你想多少錢出啊?”

    “本來我要兩萬,可是那個店主一開始五千,最後最高才給八千。”老者應道。

    “兩萬······”吳奪沉吟。古玩行裡常有這種習慣性拖口,習慣成自然。不著急表態,也不是壞事兒。

    “這價兒不能再降了,這東西好歹是明朝的,再說我現在剛好等兩萬塊急用呢。”老者著急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