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赤火 作品

第64章 看個簋

    “一件老仿的汝窯,回頭跟你細說。”吳奪終於接上話了,“你說的生坑是哪個攤子?什麼貨?”

    常松先是悄悄指了一下。

    那個攤子相距餘耀買下水仙盆的攤子比較遠,而且位置也相對偏僻,遠遠看去,攤主好像是個老頭兒。

    “青銅器啊,他說西周的呢!我說和同伴商量下,能不能一起看,他說可以。”常松也帶著小興奮。

    其實常松對生坑的東西是排斥的,因為這樣的東西實在是麻煩得很。更何況常松還在文物局工作。

    但是,一聽上三代青銅器,而且還是面對面談買賣,常松的心裡,卻又直癢癢。

    吳奪也是如此。

    以吳奪現在的段位,很難在市面上見到上三代的青銅器,想看只能去博物館。

    可在博物館裡看,和實際交易,那是兩碼事兒。哪怕交易的過程中只看不買,吸引力同樣很大,而且也刺激得多。

    青銅器的市場行情,雖然經歷了起起伏伏的變化,但是其獨有的吸引力,一直讓一部分藏家痴迷不已。

    特別是夏商周上三代的青銅器,因為銅料精細毫無砂眼,所以質感很強;因為鑄造不怕費時,所以工藝精湛細緻;因為大多兼具禮器的功能,所以結構合理,紋飾精美。更重要的是,承載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所帶來的精神享受,絕妙之極。

    在民國時期,青銅器雖被歸類為雜項,數量上和收藏人數上比不了書畫和瓷器這樣的大項,但夏商周上三代的青銅器,卻是古玩中最值錢的。

    在琉璃廠,一件西周的青銅鼎,可以換十件八件的乾隆官窯!雖然那時候清代官窯不怎麼景氣,專門倒騰清代官窯的古玩商,很難賺大錢。

    到了八十年代,市場行情卻出現了明顯變化,青銅器逐漸走低;九十年代不要說乾隆官窯了,一件清代官作的鼻菸壺,就能換一件西周的小型青銅器。

    而這些年來,上三代青銅器的行情又出現了回升,特別是國際市場。

    實際上,不管市場行情如何變化,喜歡青銅器的一部分藏家,痴心一直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