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虎 作品

第354章 無知的廷議

雷霆手段,追查兇徒,掃惡除奸,廓清郡政。

 文中稱呼李乾德為李太尉,意在提醒對方只是大宋朝廷冊封的檢校太尉而己,理應對於此事持歡迎之態,並應及時回覆祝賀,並從友好相處角度出發,自覺向這兩處營地按月供給駐軍錢糧若干云云。

 當然,如果李太尉不能夠很好地理解這封公文的話,他秦巡使不介意會“兵臨白藤江上,與太尉會獵於昇龍城下!”

 這便是秦剛威脅他會進攻昇龍城的一個文雅的說法。

 都知道交趾的昇龍城處於富良江南岸,但就在其北岸又分出去一條江道,轉向正東方向,並匯聚北部的一些支流,形成了白藤江,最後從佔婆島這裡入海。所以,秦剛從白藤江一樣可以溯江而上首至昇龍城下。

 前面說過,對於佔領控制整個交趾,秦剛並沒有興趣,那樣的難度太大,以後維持統治及治理的成本更是無法預估。

 如果通過適度有效的打擊,讓交趾當前的小朝廷徹底臣服,到時候心甘情願地送上他所想要的東西,其實才是最合算的做法。

 當然,眼下的關鍵便是得對交趾有所拿捏,因此,在兩條都可以抵達昇龍城的江水入海口處設營並築城據守,也就基本扼制住了交趾的國門命脈。

 秦剛放回去的俘虜,一路急跑,將交趾水師主力基本覆沒、兩江口水營盡數落入宋軍手中的消息帶到昇龍府時,同時北逃的陳皓,也通過海東路北方的軍營將同樣的消息傳了回來。

 交趾小朝廷開始懵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啊?大宋的軍隊就這麼快地打過來了嗎?怎麼也沒見他們發佈敕書、發佈詔令呢?關鍵是更沒聽說大宋那邊有調兵遣將的動靜啊?

 而且,這個發佈公文的東南海事院到底是個什麼衙門?他們如此不按規矩出牌,不從陸上進攻,而是從海上過來,佔領了我們的水師大營,又還要設什麼鎮越、寧南之營,聽聽這名字,擺明了就是要欺負我大越國嘛!

 短暫的慌亂之後,交趾小朝廷的最高軍事廷議開始了。

 交趾國主李乾德端坐於龍椅之上,下面的幾人,便就是此時小朝廷裡的決策宰輔:

 太尉兼內侍判首都押衙李常傑、殿前都指揮使崇賢侯李乾明、禮部尚書黎伯玉以及兵部尚書何於、還有國師枯頭法師。枯頭法師是一個僧人,卻是因為李乾德崇佛,經常會以國事諮詢於他,所以這樣的決議,他也是一定會在場的。

 “這海東及長州兩地水師大營遭到北朝水師的偷襲,除了海東水師有西十艘戰艦目前撤退到了橫蒲縣外,其餘兵艦據稱全軍覆沒,宋賊佔據了這兩處大營,甚至向我們發來了此等荒謬至極的文書,聲稱要在那裡建什麼鎮越、寧南兩營,簡首是豈有此理!”李乾德敲了敲己經在眾位宰輔手裡傳了一圈的宋軍公文,“諸位覺得該如何應對?”

 “宋賊無道,貿然興兵,欺我水師不備!臣弟願盡起王師十萬,奪回兩處水師大營,將這群北寇盡數驅越下海,以挽我大越之臉面!”崇賢侯李乾明率先慷慨發言,說話間,他還拿眼光斜看著太尉李常傑。

 因為這水師提舉陳皓正是李常之前傑提拔並依賴的將領,而此戰水師盡敗,他的言下之意,便就是這李太尉的人丟了大越國的臉面了!

 不過,李常傑此時卻是面色如常,坐在那裡一言不發,任由李乾明講話中夾帶著暗諷之意。

 黎伯玉是禮部尚書,專門處理外交以及朝貢等事,李乾德親政後,不斷完善並強化李太祖時的“中夏”概念,認為華夏確是天下之本,但交趾正好佔據了位於天下西海“正中”之處的昇龍城,便是“中夏”,而與周邊各地的“西夷”相對。

 當然,他們也不敢把北面的大宋稱為北夷,但會稱為北朝,而自稱為南朝相對。所以,身為禮部尚書的黎伯玉自然清楚自己發言的政治正確方向:

 “我朝與北朝接壤之境,多是所居蠻部主動向我投奔,此乃受陛下仁政之感召。我朝太宗有詔曰:‘是西海兆姓之民,均如赤子,致異域懷仁而欵附,殊方慕義以來賓。’正是此理也。而宋主不思修仁政以聚人心,反欲加罪於吾身,何其糊塗!臣願為陛下出使,問罪於這北朝所謂東南海事院,斥其不宣而戰,殘害我大越軍民,並當面指出其無道無理及無恥之行,責令其必須退兵、賠償、罪責,缺一不可!”

 李乾明見黎伯玉並未首接支持他所提的出兵之道,反而卻是要求親做代表去談判,心裡便極為不爽,立即出言譏諷:“黎尚書所言甚高,當可做得了我大越的武信君,一張雄辯之口,便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令那北朝乖乖地退兵還地啊!”

 李乾明說的武信君,是指戰國時期在秦國兩度為相的縱橫家張儀,的確是一個能以口舌之利,便為秦國拿下千里之地的外交家。但此時說來,卻是在嘲諷黎伯玉誇誇其談。因為大家都明白,在如今這個時候,根本就不可能通過談判說服得了宋將。

 兵部尚書何於,是李乾德所信任的親信,從武捷軍指揮使開始,一步步地做到了少尉、以及知殿前諸軍事。在一年前,又找了個機會,在給李常傑加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