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未返 作品

第 23 章 五福晉23

康熙在眾大臣及一眾皇子的勸說下,總算是同意先去把淋了雨的朝服換下來。




等他這邊一走,乾清宮太監們在梁九功的授意下,紛紛端著拭巾和帕子進來,伺候殿裡這些暫時還離不開的大臣和皇子們擦擦身上的溼意,順便還著人端了些薑茶進來,雖說著天氣並不冷,但總歸是淋了雨的,還是喝上些比較好。




把這邊一切安排妥當後,梁九功端著一盅剛煮好的薑茶來到了乾清宮的東暖閣,這是康熙日常起居的地方。




他進來時,康熙正在貼身太監的服侍下換衣裳,只見他眼尾眉梢皆是喜色,那緊繃著嘴角似是下一秒就要破功了,可見其主人是在多努力的強忍著笑意。




梁九功心中不免微微震驚了一下,要知道對於一向喜怒不行於色的帝王來說,這種情況到底是有難得一見。




他是自幼伺候在康熙身側的,在揣測聖意這方面自是旁人沒法子比的,上次見康熙這個樣子都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但回頭想想今日發生的一切,梁九功也就能理解康熙為何會有如此反應了。




地壇祭祀向來是神秘而莊重的,今日一大早康熙帶著眾大臣出現在地壇祭地,起初一切流程都是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的,說來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所為,當祭祀的祭品被擺上祭臺之時,恰好一縷陽光灑到祭臺之上,這時那株牡丹就突然在一眾祭品中顯現了出來。




在陽光的照射下,它每個花瓣邊緣的那層金邊像是突然金光乍現般耀眼。




這種情況若是在平時還好,但在當時那個環境下,可以想象會帶來多大的震撼了。




地壇祭地本就是為了祈求農作物的豐收,如今出現了這樣一株祥瑞的植物,其意義便不言而喻了。




梁九功所站的位置離祭臺尚且有一些距離,但離一眾官員和身後遠遠圍觀的百姓都不遠,他當時便清晰地聽到了四周傳來一陣陣抽氣聲。




緊接著便是眾人跪地叩頭,高呼‘萬歲萬萬歲’的聲音,那會梁九功整個人都是懵的,只能本能地隨著大家一切跪地叩頭,可想而知當時的盛況了。




不過,梁九功整日形影不離地在康熙身側伺候,關於這株牡丹之事的前因後果自是知曉的,他隱約也猜到了,這般結果怕就是康熙的目的之一。




藉著祥瑞之兆,來穩定朝廷,安撫民心。




但若說這些可能還在康熙的預料之內,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則是完全超乎了這位帝王的預料。




當祭祀完成後,康熙領著眾人離開地壇時,本來晴空高照的天突然烏雲密佈,沒過多久天上便開始滴起了雨滴。




梁九功到現在都還清晰記得當時康熙臉上的錯愕和震驚之色。




之後雨開始越下越大,京郊乾旱已久的良田終於迎來了甘露,百姓們喜極而泣,在暴雨中相擁歡呼,紛紛對著皇帝的鑾駕的方向磕頭相送。




後來,當祭祀的隊伍進了京城,滿城百姓更是冒雨之中夾道相送,想起他們口中還高呼中“皇




上萬歲萬萬歲!”的場景,梁九功一個身外之人都被震撼到滿腔熱血湧於胸口,恨不得當場便歡呼而出。




這可是民心所向啊,試問哪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皇帝面對此情此景能不被觸動。




只能說梁九功不愧是康熙身邊第一人,他確實把這位一向以心思深沉著稱的帝王揣測出了十之六七。




自古以來,歷代帝王都會通過繁瑣複雜的祭祀這一手段,將皇帝的權威昭告天下,將‘天父地母’‘皇權天授’的思想通過與天地對話的形式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也會通過蒐集各種祥瑞之物,塑造一種瑞應跌出、祥瑞紛至的盛況,向萬民展示國家的繁榮與強盛,用來維護帝王的權威。




這是為帝王者的統治之術,康熙自幼便學這些,自是深諳其道。




所以,今日那株牡丹所謂的祥瑞之兆便也是他有意為之的,或者說當初第一眼見到那株泛著一圈金邊的牡丹時便有了此念頭。




只要計算好了角度和時間,想要達到那種效果並不難。




包括周邊那些被允許圍觀的百姓,也是讓人提前安排部署的,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見證到祭祀時牡丹金光乍現的盛況而已。




只是康熙萬萬沒料到之後竟會下這麼一場暴雨。




要知道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確定夏至祭祀這日有太陽,所以,之前幾日他反覆找欽天監確認過當天的天氣。




見康熙這般重視,欽天監自是不敢有絲毫怠慢,一群官員日夜觀測天象,反覆確認後,才確定當天無雨有日頭,且近些日子都沒有任何要下雨的跡象。




所以,下午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確實是出乎了康熙的意料。




和歷代帝王不同,康熙是個很難得對西學自然科學感興趣的人,他自小便跟著宮裡的傳教士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包括數學、幾何、天文、地理和西方醫學等等。




他不僅自己學,還讓兒子們一起學,學完之後還會一起去實踐。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康熙也遠遠沒有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那般迷信。




就比如被歷代帝王視為不詳之兆的日食月食,康熙對此卻有著科學的理解,有時候趕上了日食或月食,他還會帶著兒子們觀測,讓他們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這個原理。




像今年的閏二月那會,也出現了日食,當時康熙正在親征準噶爾的途中,就命令太子在京城觀測,再把這個觀測的結果也報告給自己,然後和自己所觀測的情況做對比。




由此可見,康熙還算是個比較倡導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的人。




但今日之事,卻給了他一次很大的衝擊,特別是在剛進行完那般冗長繁瑣、莊重肅穆的祭祀儀式之後,這一切事情結合起來,很難不讓人會多想。




這難道真是列神對他這個帝王功績的認可?




在如今這般民心不穩的時候,以這種方式向眾人昭示,他這個帝王是得天庇佑的!




康熙越想越覺得有這個可能,畢竟,這




個世上也有很多科學和理性解釋不了的事,就如比像現下這般。




若是安清知道康熙此時的想法,定會很精準地評價一句,他真的是一個合格的封建帝王!




他所信奉的一切都是為了統治需要,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這些都是他統治的工具,但他終究也只是一個凡人,有著‘真命天子’的自傲心理,這個心理也需要被認可。




而這份‘認可’可以來在於天下百姓,也可以來自於列神!




這邊伺候的小太監剛服侍康熙換好衣裳,梁九功忙端著熱薑湯上前伺候,“皇上,先喝些熱薑茶吧,龍體要緊,這夏季的雨也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