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翰 作品

第54章 天上掉下大買賣

 韋安石沉默一下,並未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在思考韋家糧鋪的經營。 

 韋康有意將他培養成未來韋家的族長,是故,並未要求他走仕途,而是培養他把控土地、管理佃農、通曉商賈、開通貿易等。 

 李世民時期,世家從事工、商或者實際掌控者的一脈是不能在朝為官的。 

 所以,世家一般會分出,哪房教書,哪房入仕為官,哪房經商,哪房把控土地,哪房礦產加工。如此,才能形成一個有權、有錢、有地、有人、把控學識的百世家族。 

 所以皇帝的話未必有世家族長的話管用。 

 這個時候就知道,世家對皇朝的控制能力有多強。李世民也是不得不妥協,甚至任何王朝都不得不妥協,包括……。 

 “不知縣公意欲如何合作?”韋安石知道談判決不能先出底牌,這是爺爺教給他的技巧,也是他性格使然。 

 寒雲沒想那麼多,你韋家不幹,多了去的世家願意,選你韋家還是看在韋弦的面子上。 

 “玉米收穫後,曬乾打下玉米粒,交由韋家獨家在長安加工售賣。結算價格為二十五文一斗,今年可提供五萬石,也就是六十三萬鬥,出粉八成,得玉米粉五十萬四千鬥,每鬥可按四十文售賣,可得毛利四百四十一萬文,也就是四千四百一十貫的毛利。” 

 寒雲知道古人的心算能力,怕他半天算不出來,幫韋家先算出了。 

 韋安石雖面不改色,心中卻震驚不已,想韋家由爺爺從洛陽帶到長安的全部家資也就十萬貫,如此一個玉米單品就能獲毛利四千四百貫,除去一應成本,至少有四千貫的利。 

 (說明一下:唐代最高年份鑄造銅錢在開元十五年,全年鑄銅錢100萬貫,其後直到大中十三年的132年間,共鑄銅錢也才143.423萬貫,所以動不動就是上百萬貫交易在唐初是沒有的。銅錢都沒這麼多。 

 另外唐代的白銀產量也有限。元和(806-820年)初年每年只產兩,宣宗時(810-859年)每年產量只有兩。白銀在唐代作為貨幣主要用於饋贈、奉獻、賞賜、儲蓄、納稅等,不用於商品買賣。) 

 韋安石在心中默默唸叨:“此事定要談成,族長之位必進一步。” 

 眼神卻看向韋弦,他知道,此事的關鍵還在這個妹妹是否幫他說話,卻不料韋弦說道:“兄長,此事不容遲疑。雲峰手裡可不止我們韋家一家,單說面前的土地,雲峰手裡可還有一百五十頃的官田和三百頃的民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