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財政改革

 朱由校穿越明末小半年。 

 對朝廷財政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會。 

 複雜,奇葩,弊端多。 

 若非花費心思理清頭緒,他身為皇帝都搞不懂裡面的彎彎繞繞。 

 其一,與歷朝財政制度不同,大明財政制度實施攤派制。 

 即朝廷官吏年前制定出來年的財政預算,將來年所需稅收攤派到各省,這使的百姓繳納的賦稅忽高忽低非固定值。 

 若朝廷遇到突然戰事或遇到災情,臨時急需用錢時,則要臨時額外加徵賦稅,如三餉。 

 其二,即他在陝西提到的起運存留制度。 

 歷朝稅收正常運行方式是各省稅收歸朝廷,然後,朝廷設有專門財政衙門和轉運衙門,依照各省需求發下去。 

 然而,大明沒有統一的財政衙門和轉運衙門,其稅收直接從縣級開始分流。 

 以京郊大興縣為例,假如天啟七年稅賦摺合兩萬兩白銀,這筆銀錢將在大興縣開始進行分派。 

 縣衙辦公,衛所協餉,驛站維護,修繕河堤,藩王俸祿,軍費攤牌...等等,稅銀尚未離開縣城便只剩五成。 

 然後,剩餘這五成銀錢並非全送去戶部,而是送去戶部,工部,禮部,內庫、太僕寺,太常寺各衙門。 

 表面誰都管理財政,其實誰都不管理財政。 

 明清財政對比,清朝稅賦要進戶部的賬,缺錢時,戶部尚書或內務府內大臣能拆東牆補西牆。 

 而大明部分稅賦不進戶部的賬,沒錢時就真的沒錢,想拆東牆補西牆都拆不成。 

 最關鍵,便是戶部。 

 起初,他以為戶部類似後世的財政部,理清頭緒赫然兩者相差甚遠,大明戶部基本不管理後世財政部的核心工作。 

 戶部尚書日常充當皇帝私人財務顧問,領十三清吏將十三省賬算明白。 

 兩名戶部侍郎則不搭理戶部事務,無它,一名戶部侍郎就負責全國糧儲和戶部太倉庫兩件事。 

 他有單獨的辦公衙門,並直接對皇帝負責。名為戶部官吏,卻做糧食局的活。 

 另一個戶部侍郎更野,通常是外派,或擔任管理漕運,河運特使,或去九邊管理糧草補給,經常外派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