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一年窗口期

 少頃。 

 兵部尚書孫承宗,侍郎陳奇瑜,楊嗣昌,京營提督朱童蒙,協理李邦華,李春燁,連同孫元化,梅之煥,鄭崇儉等。 

 至於同為軍機處官吏的範景文,申用懋,分別去北南巡視軍隊。 

 來時,孫承宗,朱童蒙,李邦華等獲悉王國興回京,幾人綜合各方信息,最大可能是建奴向林丹汗動兵。 

 幾人集思廣益,也陸續商議出策略。 

 乾清宮。 

 朱由校給孫承宗,朱童蒙,鄭崇儉等賜茶賜座,道出王國興偵查回來的消息,直言道:“諸卿,王國興率錦衣衛冒險潛進蒙古偵查,發現林丹汗率部西遷,沿途興許邊塞的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發生戰鬥,危及北方邊境,朝廷是主動出擊,還是作壁上觀?” 

 蒙古內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建奴選擇做黃雀,他希望大明做漁翁,趁機分杯美羹。 

 怎奈大明軍事拉胯,是大明致命缺陷。 

 目前,京營,五軍都在訓練中,尚未形成強悍戰力。 

 聞言,孫承宗,朱童蒙,李邦華等低聲討論。 

 皇帝言語果決,給出主動出擊和作壁上觀二選一。 

 孫承宗等非常清楚兩個選擇分別意味什麼。 

 主動出擊,即表明蒙古內亂,建奴虎視眈眈時,朝廷和喀喇沁,土默特共進退,甚至派兵出關助戰,掠奪他部的土地,人口和牛羊。 

 作壁上觀,即無視蒙古內亂,對來自蒙古的任何消息都置若罔聞,包括將來順義王之孫卜失兔的求援。 

 表面上,這是兩道選擇,實際上,孫承宗,李邦華為首的武官非常清楚,這是朝廷兩條不同路線的選擇。 

 明初,太祖,成祖時,對外策略是拓地御邊,土木堡後,變成斂兵守塞,攻守之勢異也,導致明軍對外擴張日漸保守。 

 此番,皇帝給出兩個選擇,分明有意改變斂兵守塞的策略。 

 嘉靖朝以來,邊軍軍力衰弱,朵顏三衛漸漸融進土默特部、察哈爾部、喀喇沁部、科爾沁部、內喀爾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