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擴軍擴軍

 張維賢欣然接受。 

 擔任大司馬,大將軍。 

 朱由校不足為奇,嘴角笑意盎然。 

 之所以破例設大司馬,大將軍,無非是抬高武將地位。 

 秦漢,隋唐和清朝,甚至於明初,統統非常重視武將,武將在朝堂地位奇高。 

 軍功達到某種高度,常常文武身份互換。 

 即入朝拜相。 

 朝堂出現兩股勢力,即科舉文,功勳武,達到文武平衡。 

 大明呢。 

 初期科舉文,功勳武雙軌運行,功勳武地位稍稍壓制科舉文。 

 然而。 

 然而。 

 還是土木堡。 

 功勳戰死者十之七八,朝廷以于謙為首的文官獨大。 

 于謙改革京營,削弱武將管理的五軍都督府權力,增加文官管理的兵部權力,文武地位異也。 

 兩條腿走路,文武集團競爭,朝廷平穩運行。 

 文官獨大,武將喪失晉升通道為壓制文官,歷屆皇帝不得不引進宦官壓制文官,力爭朝廷保持平衡。 

 導致宦官亂政,文官作戰能力弱,在遼東,西南,乃至史上的陝西三處戰場節節敗退。 

 現在,他計劃打破文官獨霸的格局,梳理武將晉升的通道,恢復武官出將入相的制度。 

 即出征為將,入朝為相。 

 所以急需一名武將出身,功勳卓著,有聲望的將軍挑起大梁。 

 同時,土木堡以來明軍小規模戰爭勝率極高,大規模戰爭戰績乏陳可善,朝廷需設總領全軍的職位,或統領幾個總兵的職位,漸漸樹立將領全局觀,打大戰的意識。 

 在朝堂數來數去,罕有武將出身,功勳卓著,德高望重的人。 

 須知,袁可立,孫承宗,袁崇煥,傅宗龍,李邦華,朱童蒙皆為科舉出身。 

 趙率教,滿桂武將出身,素有軍功,怎奈在朝堂威望有限。 

 唯有把功勳後裔張維賢拉出來,暫時做個吉祥物,為大明武將做表率。 

 此事成,朱由校視線轉向朱童蒙,李邦華,趙率教,滿桂,孫傳庭,盧象升。 

 京營弱,不堪大任。 

 是時候募青壯,練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