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朱瞻基的抱負

 朱瞻基道:“設立內書堂,教太監識字,開辦司禮監。” 

 “不可!” 

 “為何?” 

 “他們若是勢大呢?”李青反問。 

 朱瞻基笑了:“他們勢大又能如何?你覺得他們有顛覆皇權的可能嗎?” 

 “……”李青無言以對,他在腦子裡過了一遍所知不多的大明歷史,發現好像還真如朱瞻基所說,太監沒一個成事兒的。 

 就連劉瑾那樣的‘立皇帝’,不問世事的明武宗說殺也就殺了,雖然權勢滔天,但並未威脅皇權。 

 “那也不行。”李青堅持道,“太監……大多心理病態。” 

 朱瞻基皺了皺眉:“你聽誰說的?” 

 “我聽……”李青噎了一下:我聽影視劇,歷史上說的。 

 隨即他醒悟過來,那些可做不得準,至少不能全信,畢竟歷史都是文人寫的,明朝宦官勢大,被黑也屬正常。 

 不過,明朝的著名太監太多了,也太出名了,李青本能的抗拒。 

 “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要不你想一個?”朱瞻基道。 

 李青蹙眉沉思,可想了半天,也找不到更好的平替。 

 除了太監團體,就只有勳貴、武將能和文官團體抗衡了,勳貴……說句不好聽的,勳貴幾乎已經廢了。 

 雖然文官集團並未野蠻擴張,但耐不住勳貴不爭氣啊,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不多,老子英雄兒子的兒子好漢的,幾乎沒有。 

 而現在,很多都到了第四代了,放眼望去還真沒拿得出手的。 

 不僅如此,他們非但不能抗衡文官團體,反而有了往官紳發展的趨勢,都想著撈錢,這也註定了無法再靠著他們制衡文官。 

 而純粹的武將……也不行。 

 不是不可靠,而是沒那麼多仗可打了。 

 這也是歷代王朝中後期,文官比武將強勢的根本原因。 

 見李青不說話,朱瞻基道:“無論是三寶,還是東廠的小林子,亦或東廠的二把手,三把手,他們都乾的很好,且十分忠誠; 

 青伯,那群文官之所以痛恨太監,是因為東廠監管著他們,並不是太監本身。” 

 李青沉默良久,道:“要不…就這麼著吧,別再搞什麼改制了。” 

 “不成。”朱瞻基搖頭,“青伯,你應該看得明白,想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大明真正富強,光靠一個好皇帝是做不到的,真正意義上的盛世,需要君臣共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他起身道:“文官團體崛起於唐,昔日,太宗李世民重用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才有了貞觀之治; 

 今朝,我欲效仿唐太宗,打造一個宣德之治出來。” 

 見李青還欲反對,朱瞻基直接道:“青伯,你知道因噎廢食這個詞嗎?” 

 李青:“……” 

 亂世武將,盛世文臣,這個道理是他自然明白。 

 的確,為了限制文官,從而限制大明發展,屬於本末倒置。 

 而為了不讓太監勢大,從而讓文官野蠻生長,也是如此。 

 李青一番衡量後,最終還是同意了朱瞻基的決定。 

 “說說你的具體規劃吧!” 

 朱瞻基點頭:“首先是地方上,太祖建立大明後,在各省設立三大機構,最高官員分別是: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此意為分權,效果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