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

 李長安提點寧成:“這件好東西,你有村正沒有,你要用好這一點。”

 寧成若有所思。

 果然沒用多長時間寧成家中的門檻就被踏破了。

 一個村子裡面的田地都連在一起,寧成一家子在地裡勞作的時候左右兩邊的農戶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旁人都用兩頭牛,三個人,沒有牛的就需要五個人拉犁,只他家一個人一頭牛就能拉得動犁。

 連那個瘸腿的瘸子都能趕著牛翻地哩!

 田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地裡能省一點力就能多種幾畝地,就能吃飽肚子。眼見著寧成一家子都翻完十畝地了,自家連三畝都沒翻完,哪能不心急。

 寧成也沒藏著掖著,直接就說了這是李娘子教他兄長做的新犁,據說是長安那邊的新東西,叫做曲轅犁。

 於是第二日,和寧成家關係最近的幾戶人家就換上了新農具,李長安身邊也多了幾個人。

 又過了幾日,村子裡大部分人都用上了新犁,只有幾戶和村正關係最好的人家還觀望著。

 李長安走訪起來更加順利了,寧村的村民對她態度尊敬了許多,也願意和她說些私密之事了。

 她成為了寧村的“自己人”。

 李長安也終於整理好了詳細的寧村籍冊。

 寧村,位於荊州江陵城二十里外,屬下縣漳縣,有八十二戶人家,三百三十一人,其中有八人是隱戶,有二十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其中七人無子女,有寡婦八人,其中六人有子嗣,兩人沒有子嗣。田地兩千二百四十二畝,其中一百三十一畝是桑田……

 要治理好一個地方,首先要先了解這片地方上的人,讓他們知道你是可以信賴的,這樣你要開展工作,才能開展起來。——《基層管理手冊·第一章》編者,李長安。

 七月漸漸過去了,八月也已經接近中旬。

 寧村比先前熱鬧了一些,臨近中秋,在州府中服徭役的人也得了假回來和家人團聚。

 李長安沒有回長安,那裡沒有她惦記的人。

 驚喜還是

 有的,曹野那姬又給她寄了信,還給她捎了肉乾。曹野那姬告訴李長安她現在正在做馬匹生意,從西域往大唐運馬賣,她還自己建了兩個馬場,再等三年就能有小馬了。

 李長安向裴芸請教了一些牲畜飼養技巧,寫了五十多張信給曹野那姬寄了回去。

 裴芸選學過家畜育種學,雖然沒深入學,可多多少少知道的也比尋常人多。

 只是張九齡的心情好像不太好。

 近來連編書都沒心情了,這種情緒隨著中秋節越來越近而越發濃烈。

 八月十五,圓月高懸。

 今夜的張府十分熱鬧,李長安幾日前就察覺到了張九齡的情緒不對,特意帶著沈初等人過來陪張九齡過中秋節。

 只是張九齡笑容顯得有些勉強。

 李長安也沒法安慰他,只能在入夜前帶著人離開了張府。

 夜深露重,月光皎潔灑在院內,樹影落在地面上,隨風而動。

 張府隔壁的李府,卻有兩個偷偷摸摸的影子趴在牆邊聽隔壁的動靜。

 “老師,你上來嗎?”李長安跨坐在樹杈上,一隻手抱著樹枝,一隻手對著樹下的沈初伸手。

 李長安是個夜貓子,沈初可不是。

 沈初到現在也沒想明白自己分明已經睡下了,為何還是被這逆徒拉過來做這偷聽的小賊,甚至還要做半夜爬樹這樣荒唐的事。

 “張九齡心情不好,他都這把年紀了,要是一個想不開出了事怎麼辦?”李長安振振有詞。

 吱呀~

 張府的房門開了,聲音不大,可在安靜的月夜中就十分明顯了。

 李長安連忙趴了下來,對著沈初“噓”,示意他別說話。

 張九齡披著外袍端著蠟燭走了出來,李長安還以為自己被發現了,下一刻張九齡卻又吹滅了蠟燭,站在屋簷下安靜的望著空中高懸的圓月。

 他是嶺南人,嶺南在荊州千里之外,他的家人都在嶺南。家中的老母去世,他未能盡孝,老妻離去,也是兒女們埋葬,算一算,他已經有十幾年沒能回家了,只能從數月一封的書信中得知家中兒女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