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別把不好的東西帶回來了

  第二:藍玉請奏想要回京看望外甥,但朱元璋拒絕。

  第三:朱元璋給了朱棡一個手諭,就是膽敢搶牛者,殺無赦。而那一紙手諭,落到了羅河手裡,促成了一樁三萬貫的交易。

  錢不多,但噁心。

  這三條下來,朱元璋明顯已經對常茂等人的行為表示了不滿,開始護犢子了。

  馮勝尋到胡惟庸,也意識到胡惟庸在這件事情裡面扮演的角色,但是他也知道,這件事肯定是李善長首肯的,沒有李善長這個韓國公的首肯,胡惟庸不敢這麼袖手旁觀。

  馮勝表示了自己的無辜,隨後也保證以後淮西勳貴會以他胡惟庸為核心。

  但胡惟庸只是搖頭,淡淡道:“胡某不才!能夠做到今天全是仰仗的恩師,此事恩師尚不知情,我這麼做,也是為了恩師討個不平!”

  這句話說出來,倒也顯得胡惟庸有情有義,懂得感恩。

  事實就是,胡惟庸太善於偽裝了,他這次的做法雖然卑鄙,但實際反而襯托的他有情有義。馮勝腦子轉不過來,雖然聰明,又怎麼想得到胡惟庸這句話還是假的。

  “胡相,受教了!我這就去拜訪韓國公。”

  勳貴們表現了足夠低的姿態,再次依仗於李善長的麾下。

  而胡惟庸,也辦了實事。

  為了讓皇帝感受到勳貴們的作用,提出了烏斯藏的佈政難題。

  果然,皇帝召了都督府李文忠商議此事,需用到勳貴們的時候,又到了。

  “臣在。”

  “擬詔書,昭告天下,咱要治理西南,各地徵兵……。”

  有家底就是語氣硬,老朱一開口就是十萬軍隊和數不清的徭役,雖然大手腳,但這確實是治理那高山之巔需要花費的。

  朱元璋也沒有讓那些附和的文官失望,放出了十幾個官位。

  這些官位,足夠他們吃的滿肚肥油。

  武將要軍隊,文官要官位,這是目前大明逃不開的兩個問題。

  治官先治吏,現在就對官下手,太早了。

  大明如今看似強盛,但總的來說還是逃不開‘皇權不下縣’的弊端,地方小吏不作為,官員的命令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極有可能出現兩種極端情況。

  要麼是,上面打屁下面響雷,沒多大的問題被小吏放大化處理,致使百姓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