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 作品

1053.評價體系缺失

自小生活在深山客戶圍屋之中,對童年的記憶,大抵是已經多數磨滅了的,只記得遷徙之時,在揹簍、籮筐中望著不斷顛簸的,細細密密的竹編格漏的光影,至於其餘時候,是如何在一個新家鄉艱難地站住腳跟,當時的生活有多麼困窘……這些陶珠兒的記憶都已經不太清晰了,她似乎並沒有生活質量驟然下降的感覺,反而感到從小到大,生活是越過越好的。

隱隱約約,還記得小時候和姐妹們在圍屋中無聊且飢餓地玩耍著,偷偷地在親長家門外埋伏著,覬覦著竹匾上曬著的菜乾,如今想來,那菜乾簡直沒有什麼可吃的!只有一股青菜特有的苦澀,但在當時,似乎任何能填飽肚子的東西都很珍貴。

反而是搬遷了之後,陶珠兒就沒有再餓過肚子了,父母在裝飯的時候,也不再是猶豫地打量著孩子們的身量,划算著釜中米飯的數量,謹慎地裝出了糙米飯之後,再划算著往裡頭添一些紅薯——再往前的時候,大概紅薯都是沒有的,農閒時分大家只能吃粥,陶珠兒生下來之後的日子,和以前相比又還算是好過的了,只是這些事情,她當然是一點認知都沒有了。

她出身的那個圍屋,由於沒有參與到客戶作亂之中,只是受到牽連,下令分家遷徙,可以選擇的遷徙地往往是比較繁華,也比較靠近老家的。很多人不過是從敬州深處,挪移到了沿海而已,陶珠兒一家就沒有出廣府道,而是在香山縣定居下來,做了菜農:香山縣距離壕鏡很近,自從沿海不再鬧倭寇,壕鏡開關之後,幾處口岸的人越來越多,路也越修越好,這就給周圍州縣的菜農存在提供了土壤。

他們家裡不太種稻谷,大概就種個口糧,餘下的地種了各種蔬菜,按照田師傅的吩咐,一年到頭都很少有空著的時候。家裡的煮飯釜,也不像是從前那麼神聖了,以前,只有祖母能打開煮飯釜,給家人分飯,孫子孫女得的總是很少,起碼是不夠陶珠兒她們吃飽的,孫女就更加如此了。母親有時候會從自己的碗裡偷偷分一點米飯給孩子們,後來想想,她的份量也不多,大概也一樣是餓的。

或許是飢餓的記憶太深,到香山縣以後,沒有多久,他們家對米飯的掌控就放開了,總是一大碗鬆鬆的‘二道磨’,那米飯白得發亮——最開始家裡大概還吃的是一道磨的糙米,不知道什麼時候,順應村裡的風潮,也吃起二道磨來了。那是在老家根本沒有品嚐過的東西,現在都不限量地讓孩子們裝,只要能吃完,裝幾次都可以——或許是受過餓,受過祖母鉗制的關係,自從母親接過掌家的大權,她每頓飯都會多做一點,似乎盆裡沒有剩飯,她就擔心家裡有人是沒有吃飽的一般。

剩下的米飯,也不會浪費,母親會撒一些鹽巴,加一點辣椒粉,捏成小飯糰,就著鍋底的餘溫焙一焙,就溫在鍋中架著的木格子上,陶珠兒姐妹放學歸來,洗洗手可以先拿一個來墊巴肚子……陶珠兒對於飢餓的記憶是很模糊的,打從她開始記事,就一向能吃得很飽,她村子裡也沒有什麼人餓肚皮。現在想想,大概是她沒有受過幾年餓,所以,就不像是受過餓的兄姐一樣,好像心底永遠有一股勁兒,讓他們停不下腳步。

自古以來,客戶人家和廣泛居住在南洋的土著相比,有一點讓他們很自傲,那就是他們一向非常的勤勉。只要一給他們機會,他們就立刻能發揮出來,從前,這股勁花在了深山老林,和自然的搏鬥之中——這也可見嶺南有多麼棘手了,如此勤奮的客戶人家,用了數百年的功夫也沒能佔據嶺南的好耕地,依舊只能在敬州那樣的山旮旯裡發展,除了南面的氣候之外,嶺南的土著戰鬥力也不可小覷。

但是,買活軍的搬遷令,讓這些客戶人家一下就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機會,當然,在最開始,所有人對搬遷令的態度都是消極、負面的,只是不得已地容忍著衙門的倒行逆施而已。可是,一旦適應了香山縣的環境,陶家,以及另外幾戶其餘村寨搬來的客戶人家,便立刻發現這裡的日子有多好過了:

這裡的氣候,一年兩熟到三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田師傅和村長的安排下,米飯可以足足地吃飽,同時,種菜又比種稻子要賺錢得多。只要拿出和山裡討生活一樣的勁,一年下來,一家人手裡結餘個十兩銀子都不是問題——這還是在不斷地添置傢什的前提下,倘若傢什都置辦齊全了,兩三年下來,攢出蓋個水泥小屋子的錢都有了!?母親臉上的笑容,變得越來越多了,和父親一起,他們陀螺一樣地忙個不停,每天早起,父親澆菜,母親做飯,吃完飯之後,母親牽著一家人去上掃盲班,掃盲班回來,父親摘菜,擔著去村口和商戶結算,回來後做午飯,歇個午覺之後,孩子們大的帶小的,都去玩耍了,父母又去地裡忙碌,這樣到了一天將晚的時候,母親把今天的掃盲班課程和父親說一遍,晚上要是還有力氣,父親也會去村裡的夜校,在火把的照耀下,認字、做算數,吃早飯的時候,一家人輪流念報給大家聽……

只要是漢人,有機會的話,沒有不好學的,尤其是傳承北方血統的客戶人家,更是如此,從前是沒有機會,一有機會,家長就非常注重學習,陶珠兒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姐弟五人從小最害怕的就是考試放榜,如果跌出了班級前十,父母的臉色就不好看。年紀稍長之後,她逐漸意識到,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就是在村裡的幾家客戶之前,她父母也算是比較開明的,很懂得迎合買地的新政策,對於女兒的培養也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