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 作品

862. 混合香精橫空出世 美尼勒城.莫祈平 ……





莫祈平和馬麗雅或許不會因為自己的體味而自卑,但作為洋番中最上等的一批人,他們的收入還是足可以讓他們擁有香精自由的,如果他們情願的話,甚至可以每天用純香精洗澡呢。哪怕是莫祈平都沒有在和馬麗雅分享香精這件事上挑刺,有那麼一小會兒,他們誰也沒說話,而是默默地坐在風扇前,享受著風扇吹過身體,風乾香精帶來的清涼感覺:歐羅巴人的皮膚很嬌嫩,在這麼渥熱的天氣裡,出汗多的部位會發生皮損、起溼疹,這些都是常年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他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時常用點香精,撲點乾粉,能有效地緩解這個困擾,他們也很享受這種熱帶地區少見的清涼感。這麼一小會兒,他們是不出汗的,因此沒有必要浪費在唇槍舌劍上,可以閉上眼盡情地享受。




“那麼。”




支起的胳肢窩裡,清涼的感覺緩緩淡去,風重新變得熱起來了,芬芳的桂花香也逐漸淡化,莫祈平睜開眼,該談正事,“你認為我們會分到吐蕃嗎?而不是像韃靼地那樣,只是提供一些思路參考,但還是歸買活軍管,不算是我們的教區。”




是不是知識教的教區,有區別嗎?在很多人看來,知識教和買活軍基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區別實在不大,但對莫祈平等人來說,這裡頭的講究可就多了。如果是知識教的教區,那他們就要培訓祭司,制定考核標準,確定傳教中的禁忌——莫祈平提到的三原則,就是他們在各個地區傳教時總結出來的三條底線,即:不得私自接受捐納,不得虛構教義之外的死後世界,不得制定學習之外的賞罰規則。




這三點規則,就是知識教在適應各個不同的教區民俗,不得不採取靈活姿態時,必須永遠遵循的‘三不得’,這也是很多野狐禪會不會被接納進知識教體系的一大評判標準——不錯,莫祈平絕不會想到,和他原來呆的單位不同,知識教最大的困擾,根本不是什麼傳教難,被當地的衙門約束不許亂傳教的問題,而是傳播過快,野生教士太多的問題……




不到十年,知識教的教區就從呂宋、占城,一路擴展到了整個中南半島,豈止是安南受到知識教的侵襲,不知怎麼的,連買活軍都不能滲透到的什麼八百大甸、驃國、車裡、瀾滄,還有往下走的暹羅、高棉等地,現在全都有知識教的信徒,而要不是這些信徒主動跑到買地來朝覲,總壇這裡根本就不知道知識教在當地已經流傳開來呢!




如果一直以來,知識教都在南洋傳播,那倒也算了,麻煩點就麻煩點吧,可讓莫祈平很頭疼的,就是通過西南百族之間根本無視國界的往來方式,現在知識教在華夏境內,西南邊陲的幾個省道,已經完全紮根了,自發的信徒甚至不來呂宋,而是直接去雲縣買地想要找祭壇,這就讓他這個大祭司有點尷尬了:說自己不知道也控制不了吧,好像有點無能,但要說他知情吧,這不就違規了嗎,要知道,六姐當時給他制定的規矩,可是不允許在華夏境內傳教,不允許涉足政治呢,可這些野狐禪在當地的發展,已經完全突破了這兩條規定了!




想要瞞,這是不可能瞞得住的,想要解決也實在是沒有頭緒,知識教現在登記在冊,有官方資格傳教,會得到傳教資金預算的教士才不到一千人——這是必然的,要做教士,至少得要把教義裡的一些概念都給搞清楚吧,至少要具備中級班畢業的知識水平,能給信眾們出卷子、組織考試並且講評吧,而且毫無疑問道德水準要有一定的標準吧?




合格的傳教士哪有那麼好培養,而且知識教始終無法解決一個邏輯上的悖論:傳教要求豐厚的知識儲備,可有知識的人真的會發自內心的相信宇宙量子神明嗎?很顯然,一個真正虔誠真正博學的人,很快就不信教了,所以他們的傳教士經常轉行,增長速度並不算很快。莫祈平認為,最適合當傳教士的人其實是買地的基層吏目,他們從一開始就沒信過,只是需要這層皮來掃盲的話,倒是能幹得久一些——但這個理解無助於解決人才荒,因為買地的合格吏目也是急缺,很多傳教士改行就是去考吏目了。




目前,知識教完全在控制之下的教區,也就是呂宋全島、占城以及接壤的十幾個州縣,從那裡往外基本全是野狐禪,面對這些激情洋溢,歷盡艱辛前來朝聖的信眾,很顯然莫祈平也不能驅趕了事,這樣會出大事的,經過請示,莫祈平無奈地制定了‘三原則’,只要教義能基本符合這三原則,沒有添油加醋得厲害,那麼知識教就承認這些傳教者傳的是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