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 作品

第364章 擴張與汙染





這範十三娘也的確是商業上的奇才,雖然是小小年紀,但辦事非常爽利,經她使喚出的管事,奔走間深有法度,任何事情令行禁止,商行的規矩勝於軍紀,可以說是完全將晉商嚴密組織的優勢給發揮出來了。不到一年時間內,便完成了范家在商業上的轉型,如今買活軍專有一支船隊來往萊蕪和自家碼頭之間,來時運送鐵礦,去時載著滿當當的穀子,而這些年來乾旱得連年歉收,又在商業上受到極大打擊的山陰,也立竿見影便平靜了下來。




賣鐵礦,這是一件動靜很大的事情,敏朝的官府知不知道呢?大概是知道的,而且也往上報了,因為朝廷連年來的整頓,其於各地衙門的影響力有所回升,畢竟,朝廷又開始給地方財政留錢發錢了,那麼地方對朝廷的響應也就更加積極。但是……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




范家的鐵礦,可是賣給了買活軍啊……連天子都不敢得罪的買活軍,包運了遼餉的買活軍,佔據了整條海岸線,來來往往大作生意的買活軍。他們想要買點鐵,難道,你不順從他們嗎?




報是要往上報的,但只能報得輕描淡寫,朝廷也只能裝聾作啞,便不說買活軍了,范家於晉陽的勢力也更加根深葉茂堅不可摧,不調動大軍恐怕是不能懾服的——為什麼朝廷一直非常忌諱私人開礦,原因就在於此了,現在光是在晉陽,就有上萬人在范家的鐵礦裡做活,別說縣令府尹了,就是山陰布政司,也要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惹得起這樣一支背靠買活軍,現有上萬名掌握鐵器的年輕漢子聽從指揮的勢力。




有礦,有人,有糧,在亂世中,這就是偏安一隅的諸侯氣象,范家現在算是趟出了一條新路子,而山陰其餘商家難道就坐以待斃不成?自然是紛紛託人情,看礦山,也要組織人手開礦賣鐵賣煤,范家自然也不可能從中掣肘,老西兒一向是守望相助,緊密抱團的。而且,這麼做也的確有效地平穩了因天候、歉收帶來的動盪局勢,因此,儘管這意味著買活軍對北部的影響力,從沿海往內陸更滲透了一點,但也有不少鼠目寸光的地方官,認為這可以避免民變,睜隻眼閉隻眼,大開方便之門,自己這裡收受孝敬,安享富貴榮華。




“現在願意開採鐵礦的有七家,手裡切實握有礦山的則有五家,不過,現有的採礦技術都比較老舊,範十三娘希望,如果引進不了水泥路和高爐技術的話,至少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這樣他們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大量供貨,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




會議桌前頓時響起了一陣輕微的議論聲,謝雙瑤也失笑說,“這個範佩瑤,總是這麼大膽。她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啊。”




“有點過了。”




持反對態度的吏目不在少數,這主要是因為買活軍一向注意保密自己的技術,尤其是育種技術,謝雙瑤投入大量軍隊保護彬山和雞籠島的育種基地。因此,吏目們對於在非自己所屬的土地上建設工廠,懷抱著相當的牴觸。“這樣做,恐怕有益於敏朝衙門,肥了山陰商戶,我們的好處反而遠不如他們,只能得到一條不是很穩定的供應線,隨時會因為□□勢斷供——而且,若是對山陰形成了資源上的依賴,在將來的戰爭中,就要失去主動性了。”




“要建工廠,就要派駐技術員,那麼技術的擴散就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了。”莊素——現在是買活軍的財政部長,也很反對這個主意。“我覺得寧可維持現狀,或者賣一些水泥粉給他們修路,也不能把工廠開過去。”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從之江道、江南道、山陽道,一路往上佔領山陰。”並非所有軍人都好戰,但是,倘若你是買活軍裡的一員上將,坐擁舉世神兵卻沒有打過幾場仗的話,你也會很渴望戰爭的,買活軍水兵在雲縣的統領黃小翠有幾分興奮地說,“再修一條貫通幾個道的水泥路,如此一來,數年內資源將再不是問題,甚至還可以部署人手去尋找猛火油的礦產。”




這個宏大的計劃令人側目,但仔細一想卻又合情合理,對資源的渴望,是很多政權擴張的動力,解決資源匱乏,最根本的辦法也是領土的擴張。謝雙瑤說,“有沒有想過,這就意味著對敏朝的全面戰爭?從山陰到京城就十幾天的路了,這會兒敏朝政府還不至於孱弱到連這口氣都嚥下去的地步。”




黃小翠立刻說,“我們買活軍自然戰無不勝!”




“這是當然,”謝雙瑤不反對這個說法,“問題是打下來以後,從哪裡找那麼多吏目來治理地方?”




黃小翠便立刻啞然了,因為她是去一線做過事的人,現在也在一線做事,深刻地明白到一個事實,那就是,能做事的人一向是非常的稀少。




便是現在,買活軍各處也都還是很缺能做事的人,有一點不得不承認,那就是這世上平庸愚蠢的人確實是相當多的,教育只能把這些人變得稍微不那麼蠢得可怕,把聰明人從蠢人中選□□,但是,把蠢人變成能挑大樑的聰明人,這種事可能確實在客觀規律上是不能辦到的。




經過商議,資源問題還是決定通過增加運力來緩解,第一是增開鐵礦專船,第二則是賣一批水泥粉去山陰,並支援一批人去修路,對水泥粉的擴散,眾人倒是不擔心的,能修路的水泥粉,需要很細膩的石灰石粉,這種碾壓機只能靠蒸汽帶動,而蒸汽機目前還是買活軍獨有的科技,不論是敏朝還是歐羅巴,都完全仿造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