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 作品

第116章 宋家人讀報(上)商人讀的是商機……





一邊說,一邊看宋老太爺的臉色,宋老太爺無奈道,“怎麼把家安到雲縣去!”




原來宋玉亭自從押船去了一次雲縣,便屢屢在雲縣逗留歸,對買活軍的一切物事都極為著迷,把世交雷家的小老弟拐去了歸說,還搬弄回了那所謂的自行車。帶回來也就帶回來吧,還非得在親友中誇口,當下便引起轟動,全城士紳都知道他弄了個‘鐵驢子’回來,口耳相傳,知多少謠言,一時鬧得沸沸揚揚,連官府幾位大人都表示關注,傳讓宋家將這自行車帶去一觀。




宋家為了這自行車本身就花了兩千兩銀子,這倒也還罷了,但續點各方的大人,又是數百兩銀子流水價孝敬了出去,最到底是將這自行車獻給了他們家的老根底,百年來世代有人在京城為官,高祖更曾入閣,如今家住浮橋的李家,這才平息了事態——這還是來傳了消息,連宮中都用了買活軍敬獻的自行車,為宋家免除了最的隱患,否則哪怕時至今日,只怕仍是睡安寢,深怕什麼時候就被人私通反賊的罪名給抄了家。




饒是他家在海外也有船隊,這幾千兩開銷出去,最手裡什麼沒落著,宋老太爺也覺得肉痛,此便許宋玉亭再去雲縣,唯獨只有牛痘出來那段時間,雷輕寫信回來,宋玉亭便又帶著雷家子弟去了一次,學習種痘,且帶回了一批痘苗。




由於這是買活軍治下傳出的東西,宋家也好大肆宣揚,但又無法阻攔人們種痘的熱情,總之又免破財消災,為雷家點關係,雷家的藥鋪子裡這才多了種痘一項。雖然定價極廉,過五十文一劑,但半年下來,雷家還是乍成豪富,這裡頭宋家白搭了少金銀財寶,卻空坐著看雷家發達,便是宋老太爺也知道,人情無價,嘴裡免也埋怨幾句,“此一去,知又要花銷多少。這些新生意賺來的也夠花的。”




宋玉亭敢和父親頂嘴,只一徑微,見宋老太爺再說嘴,便知道他已是默許,這一遭雲縣是可的。




當下二人埋頭看報,宋老太爺先拿了第一期來看,這報紙已被熨過,十分平展,頭版也做好了標註,第一篇文章是謝六姐的親筆,解釋了報紙的概念——“為面向我買活軍活死人的文章合集,凡是活死人必須認真,如此,便可更清楚地明白家主謝六姐的意思,也可明瞭謝六姐的家規,使活死人免受惡人欺凌。那些吏目倘若有狐假虎威、招搖撞騙,與謝六姐的規條有牴觸的地方,看了報紙便可明瞭,設法往上彙報。而此報紙中也會對六姐的種種家規做出解釋,讓民眾更容易趨利避害”云云。




這看,這非和邸報一,是匯合了官員奏章及硃批的合集,實用似乎要更強。這也讓宋老太爺興趣更濃——生意做得大的人家,都要想方設法地找邸報來看,其實就是為了第一時間瞭解政策的變動,且分析其中的風險和機會。朝廷節選奏摺,其實也是為了解釋自身的施政理念,但他們刊發邸報的對象是外地衙門,這些讀者默認了便能明白奏摺中的潛臺詞,且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也就意味著邸報對大部分商人來說都晦澀深奧,沒有什麼的趣味。




而買活週報,便要平易近人得多了,反他們也是活字印刷,字體可很小,又無須顧慮抄寫書吏,此週報完全摒棄了文言,一律使用白、拼音標註,哪怕就是老農,只要會拼音也能無障礙地朗讀。而且所寫的幾乎無一是民生相關,在宋家這的商戶來看,每一頁似乎都寫滿了商機——教導防疫,那就說明雲縣方面需要藥材,提倡農事,那就更得了了,其中寫的關竅哪個能指點自家的農莊?




“他們很需要牛啊!”




宋老太爺連看了三期報紙,然把三期都折在了連載、,及趣味算學題的第八版上,準備稍再仔細看。抬頭對宋玉亭說道,“接連三,都由買活軍官府的口吻,發了通告來求牛。”




宋玉亭忙道,“是了,兒子和您想到了一塊,咱們在晉江的那個莊子,這幾年水文好,屢遭洪災,收成一向怎麼,剛好背又靠著山,兒子想若然便改為養牛了,今日喚了管家來,也是知曉,若是今年都放開了配,那一年至少也有二百多頭小牛犢子,從我們這裡直接上海船運到雲縣,路上花費的時間倒也多。”




海運便是這一點好,若是熟的路,又是地頭蛇,必擔心海盜,那麼運輸本身的費用實在是高的。老太爺道,“這倒也還算有些聰明在裡頭,我再說一句——便妨先買些牛來,就這一船試著運一運,若是可,解了燃眉之急說,也能加一加的政審分,說定還能早日再買一輛自行車孝敬給老子騎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