緋紅之月 作品

第327章 會面(七)

  石原坦率的答道:“閣下。何君恨不得明天就能統一中國。但是何君卻不會受到內心的影響,他這樣的軍事家會按部就班的完成戰爭準備。完成與日本的議和,也是發動統一戰爭的前提。”

  西園寺一年就沒聽人提起過石原莞爾的名字,現在對他的瞭解更多也是從報紙宣傳上看到的。那些與西園寺關係比較好的將官們也不會去刻意不瞭解一個在軍中以‘刺頭’聞名,年過三十尚且在陸大教書的少佐。

  此時石原的回答中雖然還是無法隱藏那種傲氣,但是條理清楚,重點明確。西園寺覺得石原能有今日之聲名,並非靠運氣。便繼續問道:“石原君,何君急於和談麼?”

  石原莞爾果斷答道:“閣下,若是下官與何君易地而處,在統一戰爭準備工作完成一半前,就會發動一次軍事打擊。以戰促談。”

  西園寺心中有些受到震動,停了片刻才繼續問道:“這是石原君的判斷麼?”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石原搖搖頭,“下官並不知道何君會怎麼做。如果是中國其他權力者,大概會派來使者,嘗試通過在談判桌上施壓,促成簽署停戰協定。如果是下官,就會通過軍事施壓逼迫對方派來使者,而下官在談判中會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儘可能讓步,以達成儘快簽署停戰協議的目的。”www.33qxs.m

  西園寺公望端起茶杯請石原喝茶,自己邊喝邊思考。石原莞爾中將的選擇看似魯莽,其實非常聰明。日本現在根本不想籤停戰協議,即便談判也只會搞小動作。抓住對手痛腳一陣痛打,用大動作逼迫對手放棄小動作,簽署停戰協議,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雖然瞭解了這些,西園寺公望卻發現自己依舊不自覺的認為何銳不會那麼做。為了掐滅自己這樣的僥倖,西園寺問道:“石原君,國內很多人是想延遲談判。”

  就聽石原莞爾答道:“閣下,下官在軍中影響力微不足道。下官以為,閣下不如詢問一下永田君。以他的影響力,此事就可以確定了。”

  西園寺本以為石原莞爾會想方設法強調何銳的強悍聰慧,並沒想到石原竟然如此坦率的提出非常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以永田在軍中影響力,此事的確能夠快速推動。

  看著石原莞爾,西園寺很是欣賞。這樣的軍人崛起,對日本是好事。於是西園寺問道:“石原君,如果是你的話,會在何時發動軍事打擊?”

  “如果是下官,最多不會超過10月15日。”

  10月7日,永田鐵山就回到了東京。10月9日,外務省大臣伊集院彥吉就前來拜見西園寺公望,希望主動與東北政府展開外交談判。

  西園寺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並沒有多討論,只是命伊集院彥吉儘快執行。看著伊集院彥吉的背影,西園寺想起了石原莞爾的判斷。不由得感慨,這些聰明人若是沒有從軍,而是在其他部門工作的話,或許日本的進步就會變得快。

  10月14日,伊集院彥吉轉交了談判代表的談判內容,東北政府拒絕一切賠償,只是要求停止戰爭,簽署停戰協定。外務省認為,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展開秘密外交,獲取更多好處。

  密碼伍陸彡74彡陸7伍

  早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伊集院彥吉就因為堅持搞‘秘密外交’那套,面對以顧維鈞為首的民國代表的猛烈宣傳攻勢,非常被動。被批評為消極外交。如果不是當下局面變動過大,伊集院彥吉絕不可能出任外務省大臣。

  此時他又要搞這套,真的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戲。西園寺又把石原叫來,問道:“石原君以為何君在10月15日會發動軍事打擊麼?”

  “下官並不知道何君會怎麼安排。如果是下官,下官會立刻終止談判,要求對方更換談判代表。因為下官認為,簽署停戰協議本身就是利益所在。只要達成目的,就不用在乎這份停戰協議是否脆弱。”

  “……石原君,恕我冒昧,是否何君與石原君深談過?”西園寺公望不得不問出這麼一個問題。

  石原莞爾並沒有畏懼,“閣下,在同學會上,何君向同學們說道,他的統一戰爭戰略是學習俾斯麥。俾斯麥在發動統一戰爭前最著名的講話就闡明瞭他的思路。自從維也納條約以來,我們的邊界就不是為一個健全的政治集合體而適當設計的。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不是演說辭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錯誤——要解決它只有用鐵與血。”

  西園寺聽石原莞爾竟然能夠完整的將俾斯麥‘鐵血演說’的內容背誦出來,心中頗為欣賞。絕大多數所謂欣賞俾斯麥的人,認為俾斯麥是用鐵血政策應對統一戰爭。這種人對於俾斯麥統一戰爭的原文都沒讀過,便是讀了也沒讀懂。

  ‘我們的邊界就不是為一個健全的政治集合體而適當設計的’,這才是俾斯麥採取鐵血政策的原因。德意志邦國的形態,很大原因是300年前,法國首相黎塞留為了構建對法國有利的地緣政治而推動。

  之後俾斯麥在歐洲縱橫捭闔,始終是維持對德意志有利的地緣政治。被稱讚為在五個雞蛋上跳舞。哪裡有什麼鐵血味兒。

  當下何銳要做的也是如此。停戰協議是一個明確的政治表態,意味著何銳可以向國內宣佈,他已經獲得了外交上的安定。日本如果不肯在外交姿態上妥協,何銳只能繼續逼迫日本妥協。尤其是在日本在軍事上缺乏力量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