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非 作品

第424章 水淹七軍(2)

    孫權當初在濡須口與曹操大戰,折了陳武、董襲兩員大將,屢戰不利,主動講和,答應了曹操一些條件,但也是模稜兩可,留有餘地,倒也不怕曹操以此要挾。

    孫權知道,滿寵此來,曹操無非要聯合自己,攻打荊州。

    孫權作為一個上位者,自然有自己的主意,他可不會被曹操牽著鼻子走,就召集一眾文武大臣,商量對策。

    雖然三足鼎立的大勢已經形成,但在孫權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派系也不少。

    在選擇盟友這個大問題上,孫權手下眾臣大體可分為親曹、親劉和中間三派。

    以張昭、呂蒙等人為首,覺得曹操雖然專權,但畢竟還維持著漢室正統,和曹操搞好關係,更加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而諸葛瑾、呂範等人認為,孫權因為先天名分不足,在三國鼎足而立,需要和劉備搞好關係,共同對抗曹操掌控的朝廷,必要時可以使用清君側的口號發動戰爭,把叛逆之名安在曹操頭上。

    而陸遜、顧雍等人認為,三國鼎立,江東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維持三國之間的相對平衡最重要,總的來說,就是需要聯合弱者對抗強者。

    張昭作為文臣之首,對聯劉抗曹,一直是持反對態度的。

    就算是周瑜打敗了曹操,他還是認為周瑜這是勞民傷財,多此一舉。

    因為按照他的邏輯,就算孫權舉江東之眾投降曹操,那也是有封賞的,通過討價還價,或許孫權也一樣能夠留在江東,繼續南面稱孤。

    因為這是沒有發生的事情,誰也不能說張昭的分析不對,張昭也因為不能證明自己的正確而深感遺憾!

    聽說曹操派使者前來,張昭認為是間接證明自己正確性的好機會,就想要勸說孫權交好曹操,進取荊州,他第一個站出來對孫權進言道:

    “主公與曹操,都是漢朝之臣下,本來沒有什麼仇怨,是因為劉備與曹操勢不兩立,才把曹操引到荊州,主公在赤壁之戰前,因聽信諸葛亮的說詞,致兩家連年征戰不息,生靈遭其塗炭。今滿伯寧前來,必是曹操有講和之意,主公可以禮接之,看他有何說辭,再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