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打老虎額 作品

第579章 聖駕到西寧

    任何的文化都是在經濟基礎之上的。

    當農耕繁榮的時候,關外的土地對於掌握了權力的人而言,沒有絲毫的價值。

    就如那高昌,若換做是從前,世族們對於攻打高昌是沒有太多積極性的。

    那遠在千里之外的地方,跟我有什麼關係?

    即便是佔領了高昌,那又如何?花費了這麼多人力物力,還要駐紮一支兵馬,為了供應這些兵馬,需要源源不斷的輸送大量的糧食。

    因而,某種程度而言,王朝興盛的時候,像高昌這種地方,若是天子的意志堅決,固然能夠佔領。可是……那天下的臣民,都彷彿自己和高昌沒有任何的關係。

    畢竟……絕大多數人,不會天天拿著一個輿圖,來看看大唐的疆土有多大。

    而一旦朝廷衰弱,大家巴不得將浪費錢糧的兵力收縮回關內。

    因為,除了讓輿圖上多一塊土地,讓邊疆安全一些之外,像高昌這樣的地方,和天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關係的。

    可現在……卻不同了,棉紡流行了,裡頭有巨大的利益,百姓們需要穿衣,帶動了棉紡業的發展,商賈們開了作坊,需要棉花供應,現在世族們拿下了土地,開始種植棉花,這棉花種植出來,世族們發了財,商賈們也發了財,陳家跟著發了財,百姓們也有了穩定的棉布,可以用較為低廉的價格買來更舒適和溫暖的新衣。

    這其中牽涉到的,是一個廣大的利益鏈條,從收租的陳家,到種棉花的世族,再到負責耕種和採摘棉花的部曲,到負責運輸的勞力,再到作坊裡的工人。

    未來,至少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直接或者間接的圍繞著高昌維持生計。

    到了那個時候,若是高昌但凡出現一點風險,勢必要天下振動,朝野譁然了。

    即便陳家不出兵保護高昌,只怕那朝中的宰相和百官,都要急紅了眼睛,要求朝廷立即徵發大軍,前往高昌了。

    正因如此,西寧新城,這裡人的風氣,卻和保守的長安人不同,正因為這裡有大量的商賈,日夜進行貿易。商貿的繁華,讓遷居於這裡的世族,也可從中分一杯羹。

    也因為有人能從中牟取到好處,掌握了文化的世族子弟們,也慢慢的轉變了思維。

    以往在關內的那一套儒學,顯然已經很不對這些世族子弟們的胃口了。

    轉而有人開始崇古,即突然察覺到……漢儒的思想,似乎與自己契合。

    這一下子的,公羊學的書,居然賣得格外的火熱。

    這公羊學,乃是漢武帝獨尊儒術時的官方正統儒家學派,和當時漢武帝開拓進取的心思相契合,主張的乃是大一統、大復仇以及天人感應的思想。

    說穿了……就是鼓勵儒生們開拓進取。

    當然,之所以能夠盛行,也是因為不少人察覺到,公羊學比之當下的儒學,更適應他們現在的生存狀態。

    他們從關內遷徙到了關外,生活環境已經改變。

    因而發現,原有的儒經已經無法解釋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了。

    反而是公羊學提倡‘繼治世之者,其道同,繼亂世之治者其道變。’

    這什麼意思呢?

    意思便是,萬事萬物,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變化,國家、律法、百姓、社會風氣、信仰和行為,都會隨之而變。

    唯一不變的,就是‘道’,所謂的‘道’,便是精神,只要精神不變,那麼其他的東西你愛咋改就咋改。

    於是公羊學的讀書人,掛在嘴邊的話永遠是‘通其便,使民不倦’,又或者是‘三代不同法,五代不相復禮’。

    大抵意思是,如果三代之內,就要改變法令,五代之內,禮儀方式就要發生變化。如若不然,百姓就要厭倦。

    正因這公羊學開始慢慢的流行,以至於世族子弟開始愛好刀劍起來,他們往往請作坊專門定製名貴的刀劍,佩戴在身上,彰顯自己的主張。

    在西寧市場,刀劍鋪子的生意格外的好,一日可以售出一百多柄刀劍。

    且人們更傾向於那種裝飾少一些,卻鋒利的刀劍。一方面,是因為河西地廣人稀,出了城遊歷,倘若沒有一把武器傍身,若是當真遇到了歹人,也可自衛。另一方面,公羊學比較剛猛,大抵教授的學問精髓就是:你得用道德去感化別人,如果道德感化不了,那就用你的語言去感染別人,如果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就用拳頭去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

    當然,如果拳頭都解決不了,那就直接動刀劍就好了。

    公羊學的文化人,大抵都是如此的做派。

    當然,到了後來,這個學說之所以開始被統治者們打壓,也不是沒有道理。

    一方面是天下已經開拓得差不多了,大家已經厭倦了戰爭,而你們公羊學的人成日都鼓吹今日要報復這個,明日要幹那個,大家都很討厭。

    另一方面是……雖然理論上而言,你先用道德和語言去感化別人,實在不成的話,就乾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