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九玄 作品

第224章 科舉改革

    距離徽安府打下睦州一個月後,此時已到了十一月,天氣轉寒。

    徽安府。

    因為幾場戰鬥的勝利,使徽安府局勢大為改觀,俞遜和紀闌正抓緊控制睦州,吳越國沒有立刻派兵奪回睦州,雖不知是什麼原因,但這對徽安府來說,卻是難得的寶貴時間。

    北面和南面的唐軍如今都退出徽安府境內,西面的寧國軍正在備戰唐軍,無力再攻打徽安府,反而被秦泉趁機劫奪了不少人口。

    經過兩個多月的動盪期,徽安府終於恢復了寶貴的和平。

    這段時間臉上總帶著愁容的徽安府百姓們,也終於放鬆下來,不必擔心生活被戰亂所毀。經過這次的戰事,他們心中對徽安府的歸屬感也更強了。

    府城內商業也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原本因擔心戰亂不敢來徽安府的商人都不再有任何顧慮。

    節度府。

    北方唐軍退去後,陸原便看到了機會,改革徽安府時機終於到來。

    他原本在徽安府的威信就已經十分高了,憑藉這次戰爭,威信更是上升到極點,要想改革,現在是最好的機會。

    眼下,他手下還沒有形成勢力集團,但若長此以往,等自己勢力越來越大時,勢力集團必然會形成,成為改革的阻礙。

    雖說只要有他在,將來改革也依然能夠做到,但到時很可能需要殺不少人才能強行推動,甚至包括許多現在很信任的部下。

    而現在時機最好,地盤不大不小,外部也暫時穩定,正好將根基穩固,為將來爭霸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眼下改革從各處做起呢?陸原十分清楚,國家強大的根基在百姓,自己要想建立一個強大的政權,那麼著眼點應該放在百姓身上。

    而對古代百姓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土地,因此陸原決定實施土地改革。

    唐朝的均田制其實已經是很完善的田制,按人頭分田,讓百姓人人有田可種,也是這種制度,創造了一個大唐盛世。

    但後期因為土地兼併嚴重,朝廷的公田越來越少,大多數田地被窮苦百姓低價出售,被富人兼併。

    百姓流離失所,無田可種,這才被迫造反,之後的宋朝、明朝和清朝,田地問題永遠都是繞不過去的坎,田地兼併嚴重,彷彿成為了一個朝代滅亡的信號。

    制度是不斷完善的,而後世的租田制便是一步一步進化而來的。

    這種制度最大的好處,便是田永遠屬於國家,百姓想賣也不能賣,斷絕了有錢人土地兼併的可能。

    雖然陸原不能保證這個制度能永遠有效,但它至少比之前所有的田政要好,也許將來還有更好的制度出現,不過這就不是現在需要操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