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軒朱元璋 作品

第24章 大明穩步發展中,英國公張玉辭世

  這其中,多數都是流民,還有就是犯了法,被流放到北方的。

  文化上,老朱生前最後定下的政策,朱棣已經基本落實。

  興建學堂,統一教材,統一註釋,還往北方輸送了不少讀書人,在各學堂擔任教書先生。

  千百年下來,聖人經典衍生出了無數版本。

  傳承悠久的大家族擁有的教育資源是平民百姓無法相比的,所以,普通百姓想要通過科舉出人頭地實在是太難了。

  老朱開國之後,搞出了八股,又規定了科舉命題範圍。

  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普通百姓更多的公平,也減輕了他們的學習壓力,畢竟,科舉現在只考四書五經。

  但,四書五經流傳至今,各個版本的註釋都有。

  一句聖人之言,竟然能有好幾種意思。

  大家族子弟接觸的多,所以知識面豐富,在科舉上有更多的優勢。

  普通百姓出身的學子,拿的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註釋。

  他們想要通過科舉,難如登天。

  所以,統一註釋是必須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統一註釋,就能統一讀書人的思想。

  這才是老朱最看重的,也是朱棣上位之後不遺餘力推行此項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因。

  從這幾年各地縣試、府試、鄉試普通百姓學子的上榜率就能看出此項政策的效果。

  讀書人越多,朱棣砍起人來就越加麻利。

  不用擔心像洪武朝一樣,動不動朝堂上的官員就少一半。

  而朱棣這與老朱相似的性格,也註定了他跟文官處不到一塊去。

  若不是二者之間有朱高熾這個太子從中斡旋,現在朝廷的施政效率怕是要打好幾個折扣。

  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裡。

  雖然嘴上什麼都沒說,但心裡跟明鏡兒似的。

  總之,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有什麼變化的。

  ……

  大明就在這樣穩步發展中前進。

  冬去春來,時間也來到了永樂五年。

  交趾發生叛亂,朱棣任張輔為總兵官,率軍前去平亂。

  永樂五年末,叛亂平息,張輔奉命留守,震懾別有心思之人。

  永樂六年,六十五歲的張玉因早年間在戰場上留下的舊傷復發,生命垂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