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科蘇紅顏 作品

第880章 死而無憾了

  書法方面更是值得提一提,王羲之精通楷,隸,草,行各體,拜託了漢魏筆鋒,自成一家。

  甚至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與他的兒子並稱為“二王”。

  其成就更是足以讓他被寫進“二十四史”之一,歷史地位和書法地位無人能及。

  朱熹評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就連唐太宗也感嘆說道:“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王氏的驕傲再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莫過於此了。

  一個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官場上,書法上的成就又如此的耀眼,其字跡怎會被人如此輕易的臨摹?

  而要想觀察仿作有無破綻,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仿畫人故意留下來的,之所以如此,是想要表示這幅作品是仿作,避免後世人魚目混珠,如故宮所藏《韓熙載夜宴圖》留的四處破綻就是這種情況。

  仿作人也想避免在死後遭天譴,古人迷信,相信天譴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仿作人缺乏和地位相應的社會經驗而造成的。

  如在故宮收藏《清明上河圖》仿本,就在追驢、船過虹橋等畫面上出現對生活描繪的破綻。

  而王羲之不僅書法高超,生活水平也是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就算是創作用的紙也是用貴得嚇人的絹本。

  絹本的製作成本很高,保存的時間也很持久,有“娟壽八百”的說法。

  普通人就算是用數年的積蓄也買不來絹本,所以他們寧願選擇更便宜的宣紙。

  就像現在的帆布包和lv包包一般。

  富人買的是情懷,普通人買的是生活。

  所以,只要觀察《十七帖》上有無仿作人可以留下的痕跡,以及《十七帖》本身的材質即可。

  這個道理,在場的評委也都瞭然於心。

  對於如此稀有的《十七帖》,當然是由秦簋老泰斗來親自鑑定了。

  只見秦簋在眾目睽睽之下走上展示臺,雙手經過消毒之後,上手一摸,渾濁的目光中多了幾分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