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90去創業 作品

第七百九十一章 繁華落幕

  弄到最後,房價是因為許家贏撤離崩塌的,他可不背這鍋。

  就在所有資金全部回到上港億富投資之後,意外來了。

  內閣發佈公告:朱老闆親自兼任央行行長,限期收回銀行違規放貸,誰收不回來,讓誰坐牢。

  好似一記金箍棒砸下!

  砸懵了海叉島兩萬家房地產公司。

  誰的資金鍊都繃的緊緊的,誰都是槓桿操作,利用銀行的錢操作,利息都是按天算的,一個電話就給送上門,絕不能出一絲差錯的。

  而整個海叉島的繁榮,都來自銀行和信託。

  雖然朱老闆一再強調經濟過熱,一再出臺宏觀調控措施,可誰也沒當回事,都麻木了,狼老也不來。

  或許是狼不會游泳,也或許是離海叉島太遠了。

  現在突然收回貸款,這一記殺手鐧太狠了,直接掐斷了資金流。

  兩萬家房地產企業,一夜之間,像颶風過後的麥田,齊刷刷倒下了百分之九十五。

  成功撤離的當然有。

  比如億通六君子,在潘十億的強烈主張下,提前一個月就清空走人了。

  畢竟都是學院派。九十年代的碩士那是金光閃閃,而且易小笛佛系不爭。唯一學歷最低的潘十億,卻是最強的一個,市場嗅覺極其敏銳。

  他們藉著海叉島的房地產熱,和他們打下的威望,跑到燕京募集了十億資金,直接把股份公司做大了。

  但六個男人組成的管理層,而且不分座次,那是肯定不行的。

  他們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內鬥分裂的隱患,做大之後,這種分歧會導致摩擦加劇,最終反目成仇。

  另一個成功撤離的典範,金典集團張寶全。

  張寶全最初沒有任何背景,就是一個文學青年,當過戰地記者,出版過小說集,還到電影學院讀完了導演專業。為了籌集拍電影的資金,選擇下海。

  他最先到了小鎮,但沒有找到機會,於是繼續往南,來到海叉島。

  在海叉島,張寶全與銀行下屬的一家企業合作,開辦了一個二級房地產開發公司,同島上的其他地產公司一樣,開始炒地皮——先找好買家,再利用銀行的資金,找到上游的土地,轉手賣出。風險很小,收益卻不小。